今日

TOP

当心中国新殖民主义?——又见“中国威胁论”(二)
来源:价值中国  作者:责编李尚锟 【 】  2011-12-15

5“圈地”对非洲福兮祸兮?

  对于轰轰烈烈的“圈地运动”,一些媒体、国际组织或卖地国的反对党称之为“土地掠夺”、“新殖民主义”,其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是“变相剥削”非洲国家。非洲多国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苏丹、刚果(金)等国还是国际上主要的粮食受援国,而购地者却把农产品源源不断运回国内,他们种植的生物燃料作物、动物饲料作物或经济作物,对非洲的粮食安全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

  二是基因侵蚀。为帮助粮食增产,部分国家在所购农田种植转基因作物,在非洲受到广泛质疑,认为这将严重坏当地农作物多样性,同时非洲农民无力承担基因作物所需的高质量化肥和昂贵的基因种子。

  三是暗箱操作,农民利益受损。土地交易大多由国家高层拍板,过程十分不透明,购地款最终落入政治家腰包,而农民被则赶出世代耕种的土地,丧失生活依靠。

  但是,把非洲粮食问题、甚至饥荒归咎于土地买卖,显然是夸大其实。因为非洲的粮食问题从来不是良田的多寡问题,非洲实际耕作面积只占到可耕地面积的27.3%,无论在刚果(金)、莫桑比克还是尼日利亚的农村,都能看到大批肥沃的闲置土地。即使是目前非洲土地交易发展迅猛,但出售或租赁的土地量所占比例仍微乎其微。

  其实,影响非洲粮食问题的根源是综合性的。

  首先,殖民时期形成的单一经济作物生产模式,使得非洲粮食种植受到严重制约,且农业抗风险能力;

  同时非洲农产品市场开拓极难,在海外无力与高额补贴的欧美农产品竞争,而国内民众的消费能力又不足,严重挫败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况且非洲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技术水平低下,政府对农业投资有限。

  从客观上讲,利用外资以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促进粮食生产是非洲各国面临的现实选择。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但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也提供了非洲急缺的储备和运输设备。对外资在非洲的农业开发进行“妖魔化”的渲染,不但解决不了非洲的实际问题,还可能使非洲农业投资不足的问题恶化。

  因此,所谓的“新圈地运动”一词虽带有浓重的殖民主义或帝国主义原始积累的色彩,但其农业开发的实质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定性,土地交易需要国际社会和非洲一道来规范和改进,以合作的方式取得双赢造福非洲百姓。

6中国援助非洲只是为了资源?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傅自应说:“在西方国家硬是把刚刚独立的非洲抛弃的时候,中国人来了,坦赞铁路我们牺牲了69个人,几万人在那里与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的老百姓共同奋斗,修出了一条铁路。”

  “为什么?中国人就是为了友谊。但是现在很多媒体也好、学者也好、政治家也好,对今天中国在非洲的表现有很多疑惑,我以为是正常的,但是中国和非洲的合作、友谊是第一条的,这是没什么值得怀疑的。”

  非洲一些人指中国很多项目为当地人带来的好处并不多,因为工程所用的原料与劳动力都是从中国直接进口的。中国与一些拥有丰富石油资源的非洲国家包括苏丹与安哥拉交好,也引来外界批评它只是为了获取能源和原料才这么做。

  但事实上,中国也援助了没有任何资源的非洲国家如马里:“马里现在是不是还没有什么资源,我刚从那里回来,中国人帮助它援建大桥、修路,是为了资源吗?”

  他也把矛头指向西方国家:“比如说几内亚的铁矿,最大的矿权所有人是谁?不是中国人,而是曾殖民过非洲的西方国家。”

  傅自应说,非洲出口到中国的石油完全是以国际贸易方式做的,不到30%:“70%多的石油到哪里去了,你们为什么不关心?”

7什么是殖民主义?

  什么叫殖民主义?简单点说就是把自己人当人,把殖民地的人不当人,也就是所谓“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当年西方列强在世界各地殖民时,无不是把自己不愿干的脏活累活让殖民地的人干;无不是把自己不愿或不能付出的资源从殖民地低价掠夺;无不是在殖民地执行比自己国内更低的人权标准。

  所以,殖民主义的核心就是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等级制。

  如果把当年殖民的情形反过来,对本国工人颐指气使,对国外工人却敬畏有加;对本国资源可以随意圈占,对国外资源却要高价购买;在本国昂首挺胸,在国外低三下四……,这还算哪门子殖民主义?

  把这样的做法指责为“新殖民主义”,难道不是一种极大的侮辱?

8“新殖民主义”不过是“中国威胁论”的翻版

  在非洲一些国家,政局不稳,治安也差,投资的风险较高,而收益却并不是很高。譬如今年利比亚的政治动荡,据专家估计,中国可能损失200亿美元。很多西方国家的企业无意涉足,机会这才落到中国企业头上。

  以建筑行业为例,非洲当地和其他国家的公司在利润率达到15%和25%时,才愿意投资;但中国企业的利润率普遍低于10%,甚至一些大型国企愿意将利润率降到3%。

  中资公司能吃下西方人不愿吃的“鸡肋”,这也是一种“优势”。这种“优势”和“中国崛起”是一脉相承的,西方人看待“中国崛起”时提出了“中国威胁论”,看待这种“优势”时就提出了“新殖民主义”。

9究竟谁是非洲“新殖民主义者”?

  曾经:欧洲列强奴役非洲

  西方殖民列强对非洲长达5个世纪的奴役和剥削所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每当提起这段历史,凡是有良知的人无不对此深恶痛绝。

  早在1885年柏林会议上,欧洲列强就秘密瓜分非洲,重新勾画非洲版图,产生了50个殖民地和保护地。随后,欧洲列强除控制非洲的贸易和军事外,还逐步将非洲演变成自己的原料供应地和产品倾销市场,廉价收购非洲初级产品,高价向非洲返销工业制成品,使非洲遭受双重剥削,造成许多国家出现单一畸形的经济结构,从而长期限制和影响这些国家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此外,欧洲列强还向非洲大批移民,这些欧洲移民在非洲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特别是欧洲列强当年强加给许多非洲国家的那种带有“人为”色彩的边界线,则成为非洲国家独立后经常引发冲突甚至战争的导火线。

  中国自1840年起曾经遭受近110年的殖民主义侵略,与非洲国家有着相同的历史遭遇。中非对被殖民统治和外来侵略、压迫的痛苦感同身受。

  历史上,中国没有占领任何一块非洲的土地,更没有侵略过哪一个非洲国家,中国在非洲从来都不是殖民者。欧洲列强占领非洲几个世纪,但中国从来也没有控制过哪个非洲国家。中非相互之间没有边界、宗教、民族等任何历史纠葛,不存在根本利害冲突,传统友谊源远流长,合作基础广泛坚实。

  事实胜于雄辩。历史上对非洲国家实施残酷殖民统治行为的是欧洲列强,而不是中国。

  现在:西方跨国公司掠夺资源

  近年来,非洲能源、尤其是石油是西方大国重点投资的领域,尽管尼日利亚和安哥拉作为非洲第一、第二大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备受西方跨国公司关注,但两国迄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仅为400多美元、800多美元,为什么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巨额的西方投资并没有给这两个国家百姓带来令人羡慕的富裕呢?

  多年来,西方石油公司为了赚取最大利润,基础设施投资严重不足,石油管道缺少定期检修与更新,管道经常破裂导致原油溢出。

  据统计,尼日尔三角洲一年泄漏的原油多达1万桶,泄漏的原油在炙热的阳光下自燃起火,频繁引发农田和森林火灾,并造成严重空气污染。泄漏的原油还恶化了土壤,使农作物产量锐减,许多农民因此愈加贫困。

  更为严重的是,原油泄漏污染了河流,不光断绝了渔民的生计,还造成附近居民饮水困难。当地居民经常与西方石油公司发生纠纷,多次酿成暴力事件,西方石油公司人员遭到袭击,石油设施受到破坏。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这一地区局势动荡已成为国际原油价格一再攀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西方公司对非洲石油进行掠夺性开采,正是西方媒体热炒“对非洲实行‘经济殖民主义’”的真实写照。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2/2/2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1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 下一篇红十字会公信力重建任重道远

大地视频

《心经》

看天下热点

图文朗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