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将为我国提供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和源泉
另外,新型城镇化可能还有一些新的经济增长源泉。下面,我们分析的是改革时期传统城镇化如何为经济增长做贡献,今后其贡献方式将如何发生变化。
一、城镇化主要是劳动力从农村转向城市,给我们带来了充分的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也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不会构成经济增长的瓶颈。农民工一直在城镇就业,但它过去并没有被统计在城市的就业人群里,现在这部分人占的比重逐年增大,已经是稳定的在城镇就业的人口了。
为什么过去不统计农民工,现在统计农民工呢?因为城镇对劳动力需求越来越强烈,劳动力短缺现象越来越严重,农民工在城镇就业也就越来越稳定、越来越持续、时间越来越长。无论在住户调查还是企业调查中,都越来越把农民工当做城市就业者。很显然,农民工和向城市转移的农业劳动力成为了劳动力供给的重要因素。
二、我们知道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是资本积累,因为资本回报率比较高、储蓄率比较高,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才有这么大的贡献。农民工或城镇化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在供给侧,如果人口扶养比,食之者寡,生之者众,能够把更多东西储蓄起来形成投资,与此同时劳动力无限供给、资本报酬递减现象不会过早发生,因此资本回报率也较高。目前的非户籍人口,也就是城镇化的新移民,他们具有更年轻、更具生产力的人口年龄构成,由于有了他们,我们整体城市的年龄构成更加合理,因此变得更有利于资本积累和资本回报率。
三、城镇化对人力资本的贡献表现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来,不仅从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都对劳动力群体做出了贡献,也就是说他们贡献了人力资本。总体来算,农民工比城市本地户籍劳动者的受教育年限还是要低一些的,但由于进城的农民工大部分集中在相对年轻的群体中,而这些相对年轻的农民工和城市中年龄偏大的那部分劳动者来比较,受教育程度就高了,因此当他们进城替代了逐年退休的那部分年老的城市职工,城市的人力资本也得到了改善,因此我们说城镇化对人力资本的贡献也是非常明显的。
四、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城市化,说穿了其实是一个“库兹涅兹过程”。库兹涅兹是美国的一位经济学家,他认为整个资源流动的过程就是逐渐向更有效率的部门和地区配置的过程,因此整体生产率就会随之提高。在过去几十年里,农业劳动力比重和数量都在迅速下降,但是如果看统计年鉴会发现我们还有29%的人口在务农。实际上,如果你到村庄里,至少到县城里看中国经济,你就知道农村哪怕一个在40岁以下的劳动力,都很难找到。
因此重新估算后我们发现目前只有19%的人口在务农(比较保守的统计),其他人都在非农产业,因为我们的估算和官方统计有一个差额,但不知道我们算的比官方统计多出来的这部分人应该放在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所以我把他们单独列出来,正常的年份这部分人是在第二、三产业中,如果城市遇到不好的宏观经济形势,需要他们退回去,他们就会又回到农业生产力的蓄水池里。但农业越来越机械化了,因此这部分人越来越回不到农业中去了,他们已经稳定地从事非农产业了,这个过程就意味着这部分劳动力的重新配置,就是我们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源泉,所以我们说它是“库兹涅兹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