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TOP

道生万物,道寓于物
来源:行中国看天下  作者:责编秦铭 【 】  2012-08-08

   道生万物,道寓于物,而道是永恒的,“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道之别体也”,所以“学生”守道,就可以像道那样永恒。“深根固蒂”即可“长生久视”。“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顺气以生者也”,因此只要服气、守一,返朴归根,就可长生,可以成仙。招真以炼形,形清则合于气;含道以炼气,气清则合于神。体与道冥,谓之得道。道固无极,仙岂有穷乎?宇宙的时空不仅是多元的,而且是多层次的。一个大宇宙包括很多小宇宙,每个小宇宙也会各有自己的智能生命,也会创造自己的生态文明。人类的进化目的还在于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并开发自己的人体潜能和心灵潜能,向高次元时空的宇宙迈进。物系生命和灵系生命都是进化的产物,并不断提高自己的修持境界和灵性,由低次元时空向高次元时空进化。直到进入道的境界,则是无限次元的时空,人就进化成仙了。

  “神仙”一般是指修炼得道,神通广大,变化莫测而又长生不死之人。即“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外者。”“神仙”也称“仙人”、“真人”,统称“仙真”。其实,神与仙是有区别的,神是先天自然之神,是出于天地未分之前,也称先天之圣,是先天就存有的真圣,按《抱朴予》的说法,是属于神异类,“非可学也”。比如三清尊神、玉皇大帝、南极仙翁等天界尊神,就不是世间的凡人通过修道能够修成的。仙是后天在世俗中修炼得道之人,也称后天得道仙真,凡是通过长期的修炼,最终达到长生不老的人,就是仙人。中国古籍中的“神”字,内涵相当丰富,既包含有“超自然力”,人们难于预测、驾驭者谓之神,如《易》曰:“阴阳不测之谓神”,又日:“唯神也,不疾可速,不行而至。”又有精气等谓之神,如“子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世。’”又有“圣人之精气谓之神,贤智之精气谓之鬼。”还有长生不死者谓之神,如《家语》曰:“不食者,不死而神。”可见“神”既包含先天神灵,也包含有精气之神和希求不死之愿望。道教谓老而不死曰仙。汉末刘熙所著《释名》一书解释: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葛洪说:若夫仙人,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使内疚不生,外患不入,虽久视不死,而旧身不改。苟其有道,无以为难也。钟、吕认为,所谓仙与人的分野,在于阴阳状况的不同。纯阳而无阴者,仙也;阴阳相杂者,人也。负阴抱阳而为人也。

   神仙是否有,是否能修成,这真好比一部二十四史,叫人不知从何说起。首先是神仙是否存在的问题,道教里把那些先天存在的主宰,称作神;而人通过修炼而达到长生境界的称为仙。
  
  早期道教宣扬的是肉体成仙,即肉体的不老不死,但是后来这个观点逐步被否定,自从内丹修炼出现以后,道教追求的则是元神不死了。道教追求的肉体长生乃变为元神的长存,张伯端《悟真篇》序文里说“长生不过是吸引人学道的说法,而人不死的只有元神。”后来全真教干脆说“世间哪有不死人?”

  神仙的形象及特性

  关于神仙的传说,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在中土广泛流传。《庄子·逍遥游》中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燕齐海滨一带,传说有蓬莱、方丈、流洲三神山,山上有仙人和不死之药,禽兽尽为白色,所居宫阙都用金银做成。《神仙传》中也对仙人作了许多形象生动的描述:或者耸身入云。无翅而飞;或者驾龙乘云,上造天阶;或者化为鸟兽,浮游青云;或者潜行江海,翱翔名山;或者吸食而气,辟谷茹芝;或者出入世间而人不识,或者隐其身而莫能见。仙人可以上天入地,可以潜江隐身,神通广大,无所不能。

  神仙的品位

  道教最早经典《太平经》中的神仙体系为六等:“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此皆助天治也。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理万民录也,给助六合之不足也。”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将仙人分为三等:“上士举行升虚,谓之夭仙;中土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天隐于》又将仙人分作五类;在人称人仙,在天称天仙,在地称地仙,在水称水仙,能神通变化称神仙。《太真科》中又分为九品:“上仙、高仙、大仙、神仙、玄仙、真仙、灵他、至仙。

  神仙统辖的洞天福地

  据《云笈七签》载:道教有三十六天说(圣境四天、四梵天、三界二十八天),三十六天总由三宝君所统。其欲界为“有色有欲”,“交接阴阳,人民胎生”。欲界以上为色界、无色界,“人寿命长”,但未断生死。四梵天又叫种民天、圣弟子天,“人断生死,三灾之所不能及”。三清境是九圣、九真、九仙所居。
  道经载:八方巨海之中有十洲三岛,皆人迹所稀绝,为仙人游息之处,有不死之仙草。十洲为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鳞洲、聚窟洲。三岛即昆仑、方丈、蓬丘。在地上的诸名山中,有仙人及真人统治之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其中,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是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七十二福地,在名山大川之间,上帝命真人治之,多得道之所。

  神仙实有、神仙可学

  道教认为神仙是真实存在的,道教大量的神仙记传、神仙故事、神仙传说等,都以生动的实例来论证神仙的存在。葛洪《抱朴子内篇》中《论仙》、《对俗》两篇,反驳怀疑神仙存在的种种观点,论证神仙实有。有人认为,有存必有亡,有生必有死,这是人之常理,““未闻有事于万年之春,久视不已之期者矣。”《抱朴子》说:“夫存亡始终,诚是大体,其异同参差,或然或否,变化万品,奇怪无方,物是事非,本钧未乘,未可一也。”认为天地无穷,电鹤长存,所以未必所有的人和物都遵循生死存亡的规律。有人从人皆禀气而生,“受气皆有一定’出发,断定所有的人“皇天赋命,无有彼此”,都有生死。《抱朴子》指出,人有差异,物有变化,因而存在着特殊的人,可以变为仙。世俗之人,多不“知道”,不“行道”,不信神仙,迷恋名利,自然成不了神仙,见不到神仙。
  《对俗》篇继续论证神仙实有。有人说:“龟能土蛰,鹤能飞天,使人为须臾之蛰,有顷刻之飞,犹尚不能,其寿安可学乎?”《抱朴子》指出,人虽然不能“土蛰”、“飞天”,但万物之中人最为灵,自有高出动物之处,“真人仅今学其道引以延年,法其食气以绝谷,不学其土蛰与天飞也”,不妨碍能修仙。
  道教谓人人皆含道性,“我命在我不在天”,皆可修道成仙。首先,道生万物,道寓于物,而道是永恒的,“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见《太上老君内观经》),“生,道之别体也”(见《老子想尔注》,所以“学生”守道,就可以像道那样永恒。“深根固蒂”即可“长生久视”。《抱朴子内篇·至理》说:“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顺气以生者也”,因此只要服气、守一,返朴归根,就可长生,可以成仙。
  其次,用形神关系理论,论证可以修道成仙。通过对事物的变化和医药等的作用,来类推神仙可成,神仙实有,神仙可学。为此,道教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仙学理论和修仙方术。

  那么肉体是否能够长生呢?
  
  我觉得活个千把岁,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举个例子,一支蜡烛,正常情况下能燃烧两个小时,如果蜡烛是点在风口的话,那么最多只能燃烧一个小时左右。若是我们能给蜡烛加一个玻璃罩,把灯芯改细一些的话,那么蜡烛的燃烧时间就会增加不少。如果我们还知道添油的话,那岂不是可以燃烧更久么?(南宗栽接之术,就是由老树栽接的理论而来,使老年人的寿命能大大延长。明朝《寿世保元》载有神仙接命术。)
  
  其实人也是一个道理,我们的脏腑每时每刻都不停的工作,没有休息的时候,所以年深日久,不免有所损耗。所喜人体不同于机器,人体有强大的修复功能,所以只要我们能按照自然规律生活,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消耗,大多能全其天命(也就是一百二十岁)。人的基本寿命为一百二十岁,最早是《黄帝内经》中提出的,近代才被西方所认可,并且科学家更进一步认为人如果摄生有方的话,活一百五十岁完全没有问题。
  
  人之所以会有老病,是因为我们每天补充的不如消耗的多,如此积累,埋下许多病根,时间一长人也就慢慢的老化。如果我们能预先防范,并且通过服食来补充精气,导引以疏通经络,起码可以达到长寿的目的。
  
  按照细胞代谢的规律,我们活到二十岁的时候,其实上下所有细胞都已经不是出生时候的了。活到六十岁的话,我们已经用了三个全新的肉体。若是能一直保持人身的代谢正常,那就可以做到长生不死。
  
  但是道教的仙人尚且不止于不死,道教认为人通过一定的修炼,可以做到与道合真,隐现自在,出有入无,变化随心。魏晋时期肉体追求长生,所以葛洪的手段是通过服食金丹以坚固肉体,但是由于对于仙人的定义改变,所以道教的修炼方术也改为精气神的修炼。内丹就是一整套的开发人体潜能,以达到与道合真境界的巨大工程。道教认为人身是个小宇宙,而人的出生便是宇宙演化的重复,是一个由太极分为八卦,先天变为后天的过程,而内丹修炼乃是要由后天返还到先天境界。
  
  内丹修炼借鉴了外丹的术语,以人身特殊部位作鼎炉,精气神为药物,以神气为火候,“以火炼药而成丹,即以神御气而成道也。”其实精气神,本来就是一个太极分化而来,试想自己在母体内刚刚结胎的时候,哪里有什么精气神的说法?正因为精气神本是一物所化,所以三者是互相影响,而又能相互转化的。这点在道经中能找到很多证据,如“精合其气,气合其神。”“神依形生,精依气盈。”(《心印经》)“养生至慎房中急,何为急作令神泣?”(《黄庭经》)根据现代科学理论,组成宇宙的三大元素是物质、能量、信息,三者正好对应人身的精气神。物理学认为物质、能量、信息,三者是能互相转化的,在同一个系统内,自然也是能相互影响的。现代科学表明观察宇宙的人和宇宙其实是同一个系统,也就是说人与宇宙是一元的。也就是说人通过修炼返回宇宙,与道合真在理论上讲,也是符合物理学原理的。
  
  丹家修炼最关键的就是先天真一之气,此气能够分判乾坤,生天生地,是元始祖气,又称作道气。如果修炼之人能够摄召此气入身中,则能改变体质,重获新生,炼阴成阳。按照丹经的记载,元始祖气大约有这些功效,第一、可以补益人体,所谓“形不足者,补之以气”,又因为祖气是父母生人之气,所以也有续命的作用。丹经说“当思我命从何而来,若云父母之精气,则父母之精气,必可延命”。
  
  第二、改变体质,祖气为纯阳之气,阳气入体,通过烧炼熏蒸达于四肢脏腑,则能够改变体质,返老还童。
  
  第三、沟通先天,因为祖气是元始先天之气,人只有摄召此气入身,才能打通先天与后天的门径,从虚空世界要宝,并且使自己的生理节律与宇宙节律共振,逐渐恢复到先天的仙人境界。
  
  胡孚琛教授的《道学通论》中对于道教的内丹修炼原理,作了详细论述,认为与近代物理学研究成果相呼应。现摘录几条如下,各位可以参考。
  
  “生命的载体是气,这是一种极为精细有序的超微能量结构。
  
  物质、能量、信息在零点的真空状态是统一的。三者在真空状态下不但可以相互转化,而且意识场在向外发射时也可以被相应频率的实体接受到。
  
  生命的诞生需要有序化,即信息量的增长,同时又要不断富集能量,生命离不开秩序,也离不开能量,有生命就有能量。
  
  宇宙的时空不仅是多元的,而且是多层次的。一个大宇宙包括很多小宇宙,每个小宇宙也会各有自己的智能生命,也会创造自己的生态文明。蛋白质决不是生命的唯一形式,各种类型的生命和各种宇宙文明反映出来的世界都有自己不同的模式。
  
  人类的进化目的还在于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并开发自己的人体潜能和心灵潜能,向高次元时空的宇宙迈进。物系生命和灵系生命都是进化的产物,并不断提高自己的修持境界和灵性,由低次元时空向高次元时空进化。直到进入道的境界,则是无限次元的时空,人就进化成仙了。
  
  宇宙的实相是虚实相间、隐现交替的,灵系生命、灵体、灵界是和现实世界纵横交错的。”
  
  胡孚琛教授用现代科学论证了灵界的存在、神仙的实有,神仙可学的观点。并且认为内丹学开发人体潜能要作为一个重要课题加以研究,其成果对于人类将有巨大的功德。
  
  中国的内丹学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我们也相信人类通过一定的修炼能够成为与道合真的仙人。神仙实有,神仙可学,这个论点无论从中国传统哲学还是从现今的科学来讲,都是成立的。

神仙可学论

(唐)吴筠

   《神仙可学论》,唐代高道吴筠撰。吴筠(?-778年),字贞节,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一云鲁中(今山东)人。少习儒经,善写文章。性高洁,不随流俗。因考进士落第,乃入嵩山学道,师事著名道士潘师正。开元(713-741年)中,南游金陵,访道茅山。后又游天台,观沧海。与越中文士为诗酒之会,所著诗歌,传颂京师。唐玄宗闻其名,遣使召见,与语甚悦,令待诏翰林。帝问以道法,答曰:“道法之精,无如《五千言》,其诸枝词蔓说,徒费纸札尔。”又问神仙修炼之事,对曰:“此野人之事,当以岁月功行求之,非人主所当适意。”天宝(742-756年)中,李林甫、杨国忠用事,吴筠知天下将乱,乃请求还山。后东游会稽,隐于剡中,与李白等人诗篇酬和,逍遥于泉石之间。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年)羽化于宣城道观中(见权德舆《宗玄先生文集序》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吴筠传》)。著有《玄纲论》、《神仙可学论》、《心目论》、《形神可固论》等。
    《神仙可学论》一文,首先提出是否有神仙的问题,认为神仙不死「理无不存」,既有神仙则神仙可学。说成仙有不因修炼而致者,有必待学而后成者,有学而不得者,不能一概而论。又指出远于仙道和近于仙道的各七种情形,认为学仙道就是要「放彼七远,取此七近」。其结论为「神仙可学,炳炳如此,凡百君子胡不勉之哉!」实为宣扬道教神仙学之作。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宗玄先生文集》卷中。

 正文:

  《洪范》响用五福,其一曰寿。延命至于期颐,皇天犹以为景福之最,况神仙度世永无穷乎!然则长生大庆,无等伦以俦拟,当代之人,忽而不尚,何哉?尝试论之,中智已下,逮于庶民,与飞走蛸翘同。其自生自死,昧识所不及,闻道则相与笑之。中智已上,为名教所捡,区区于三纲五常不暇,闻道而若存若亡。能挺然竦身,而不使常情汨没,专以修炼为务者,千万人中或一人而已。又行之者密,得之者隐,故举俗罕为其方。悲夫!昔桑矫问于涓子曰:自古有死,复云有仙,如之何?涓子曰:两有耳。夫言两有者,为理无不存。理无不存,则神仙可学也。嵇公言:神仙,特受异气,禀之自然,若积学所能致。此未必尽其端矣。有不因修学而致者,禀受异气也;有必待学而后成者,功业充也;有学而不得者,初勤中惰,诚不终也。三者各有其旨,不可以一贯推之。人生天地之中,殊于众类,明矣。感则应,激则通。所以耿恭援刀,平陆泉涌;李广发天,伏石饮羽。精诚在于斯须,击犹土石,应若影响,况丹恳久著,真君岂不为之潜运乎?潜运则不死之阶立致矣。孰为真君?则太上也。为神明宗极,独在于窅冥之先,高居紫微之上,阴骘兆庶。《诗》称上帝临汝,《书》曰,天监孔明,福善祸淫,不差毫末。而迷悟之子,焉测其源?日用不知,背本向末。故远于仙道者有七焉,近于仙道亦有七焉。
  当世之士,未能窥妙门,洞幽赜。雷同以泯灭为真实,生成为假幻。但所取者性,所为者形。甘之死地,乃为常理。殊不知乾坤为《易》之韫,乾坤毁则无以见《易》,形气者为性之府,形气败,则性无所存。性无所存,于我何有?远于仙道一也。
  其次,谓仙必有限,竟归沦坠之弊。彼昏于智察,则信诬誷。讵知塊然之有,起自寥然之无。积虚而生神,神用而孕气。气凝而渐著,累著而成形。形立神居,乃为人矣。故任其流遁则死,反其宗源则仙。所以招真以炼形,形清则合于气;含道以炼气,气清则合于神。体与道冥,谓之得道。道固无极,仙岂有穷乎?举世大迷,终于不悟。远于仙道二也。
  其次,强以存亡为一体,谬以前识为悟真。形骸以败散为期,营魄以更生为用。乃厌见有之质,惟谋将来之身。安知入造化之洪炉。任阴阳之鼓铸?游魂迁革,别守他器。神归异族,识昧先形。犹鸟化为鱼,鱼化为鸟,各从所适,两不相通。形变尚莫之知,何况死而再造?诚可哀者而人不哀。远于仙道三也。
  其次,以轩冕为得意,功名为不朽,悦色[身除]声,丰衣厚味,自谓封植为长策,贻后昆为远图。焉知盛必衰,高必危,得必丧,成必亏。守此用为深固,置清虚于度外。肯以恬智交养中和,率性通真为意乎?远于仙道四也。
  其次,强盛之时为情爱所役,斑白之后,有希生之心。虽修学始萌,而伤残未补。靡蠲积习之性,空务皮肤之好。窃慕道之名,乖契真之实。不除死籍,未载玄录。岁月荏苒,大期奄至。及将殂谢,而怨咎神明。远于仙道五也。
  其次,闻大丹可以羽化,服食可以延龄,遂汲汲于炉火,孜孜于草木,财屡空于八石,药难效于三关。不知金液待诀于灵人,芝英必资于道气。莫究其本,务之于末,竟无所就,谓古人欺我。远于仙道六也。
  其次其次,身栖道流,心溺尘境,动违科禁,静无修习。外招清净之誉,内蓄奸回之谋。人乃可欺,神不可誷。远于仙道七也。
  若乃性躭玄虚,情寡嗜好。不知荣华之可贵,非强力以自高;不见淫僻之可欲,非闲邪以自正。体至仁,含至静。超迹尘滓,栖真物表,想道结襟,以无为为事。近于仙道一也。
  其次,希高敦古,克意尚行。知荣华为浮寄,忽之而不顾;知声色能伐性,捐之而不取。剪阴贼,树阴德,惩忿欲,齐毁誉,处林岭,修清真。近于仙道二也。
  其次,身居禄位之场,心游道德之乡。奉上以忠,临下以义。于己薄,于人厚。仁慈恭和,弘施搏爱。外混嚣浊,内含澄清。潜行密修,好生恶死。近于仙道三也。
  其次,萧洒荜门,乐贫甘贱。抱经济之器,泛若无;洞古今之学,旷若虚。爵之不从,禄之不受。确乎以方外为尚,恬乎以摄生为务。近于仙道四也。主
  其次其次,禀明颖之姿,怀秀拔之节。奋忘机之旅,当锐巧之师,所攻无敌,一载而胜。然后静以安身,和以保神,精以致真。近于仙道五也。
  其次,追悔既往,洗心自新。虽失之于壮齿,冀收之于晚节。以功补过,过落而功全;以正易邪,邪忘而正在。轗轲不能移其操,喧哗不能乱其情。唯精惟微,积以诚著。近于仙道六也。
  其次,至忠至孝,至贞至廉。案《真诰》之言,不待修学而自得。比干剖心而不死,惠风溺水而复生。伯夷、叔齐,曾参孝己,人见其没,道之使存。如此之流,咸入仙格,谓之隐景潜化。死而不忘,此例自然。近于仙道七也。
  放彼七远,取此七近,谓之拔陷区,出溺涂,碎祸车,登福舆,始可与涉神仙之津矣。于是识元命之所在,知正气之所由。虚凝澹泊怡其性,吐故纳新和其神。高虚保定之,良药匡补之,使表里兼济,形神俱超。虽未升腾,吾必谓之挥翼于丹霄之上矣。
  夫道无为无形,有情有性。故曰:人能思道,道亦思人。道不负人,人负于道。渊哉言乎!世情谓道体玄虚,则贵无而贱有;人资器质,则取有而遗无。庸知有自无而生,无因有而明,有无混同,然后为至。故空寂玄寥,大道无象之象也;两仪三辰,大道有象之象也。若但以虚极为妙,不应以吐纳元气,流阴阳,生天地,运日月也。故有以无为用,无以有为资。是以覆载长存,真圣不灭。故为生者,天地之大德也。所以见宇宙之广,万物之殷,为吾存也。若烟散灰灭,何异于天倾地沦?彼徒昭昭,非我所有。故曰:死者,天人之荼毒。孰能黜彼荼毒,拂衣绝尘,独与道邻?道岂远乎?将斯至矣!
  夫至虚韫妙,待感而灵。犹金石含响,待击而鸣。故豁方寸以契虚,虚则静。凭至静以积感,感则通。通则宇宙泰定,天光发明。形性相资,未始有极。且人之禀形,模范天地。五脏六腑,百关四肢,皆神明所居,各有主守。存之则有,废之则无。有则生,无则死。故去其死,取其生。若乃讽《太帝之金书》,研《洞真之玉章》,集帝一于绛宫,列三元于紫房,吸二曜之华景,登七元之灵纲。道备功全,则不必琅蠡苟呔僖印4私宰苑捕桑韵啥妗U嬗氲篮希街袢恕I袢四艽婺芡觯芑弈芄狻3龌恚胩纭N扌亩始抟矶肯琛f颐飨贾荩缬鹁爸谩;镀牒平俣藿偻槎豢闪俊4说啦荚诮鸺颍部汕嵝涿馨略眨亢醚е浚似粲窦欤蕴狡涿匮伞
  又儒墨所宗,忠孝慈爱;仙家所尚,则庆及王侯,福荐祖考,祚流子孙。其三者孰为大?于戏!古初不得而详,羲轩已来,广成、赤松、令威、安期之徒,何代不有?远则载于竹帛,近则接于见闻。古今得者,皎皎如彼。神仙可学,炳炳如此。凡百君子,胡不勉之哉!

  道性论

  天尊告善才言:善男子,我欲海空修习因者,即是道性。道性无生无灭。无生灭故,即是海空。海空之空,无因无果。无因果故,以破烦恼。以是因缘,名为修习。善才又言:如是所说,道性之性,无生无灭。众生道性,为悉共有各各有之。若共者,一人得入海空藏时,一切众生亦应俱入。譬如怨雠,或千或百。若一人可和千百,则千百亦和一人相怨。道性亦尔,一人时和。一切众生道性,不一不二,究竟平等。犹如虚空,一切众生同共有之。天尊告曰:善男子,深山有宝,名曰上胜,人若取之,则成富有。众生道性,亦复如是。善才又言:如所说上胜宝者,是一是多?若一者,一人得已,则应有尽。山空宝尽,云何而言,一切众生修持净戒得入一乘海空智藏?若是多者,云何而言是海空者,非一切法,众生道性亦如是耶?天尊答曰:善男子,譬如一路,或大或小,一切众生,悉于中行,无障碍故。道性众生,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宝珠,唯有一门,虽有人多,经游出入,曾无逼怎亦无人能破坏宝珠而赍持去。道性众生,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桥梁,随诸行人,或重或轻,以是桥梁,无有增减。众生道性,亦复如是。又譬如盐味,置于诸物,乃至水中,皆悉咸物。物不名盐,盐不名物,乃至水中,亦复如是。名字虽变,性不失偏。五味之中,皆悉咸味。若有饮水,盐味甚逼,实不见盐于水中。众生道性,亦复如是。维遍五道,长短异身,而道性常一不异。

  三相论

  《海空智藏经》云:三相者,所谓有相,非有相,非无相。若照此相,则得入于智慧之源。夫观三相,舛越不同。自有众生,从有相观,入至无相;自有众生,从无相观,入至有相;自有众生,神意定然,非彼二相,而得观见有无之相。善男子,若有众生,作人学人,常运其心,从有观无,而树意,言:我见万物,今虽现有,必归于无。当知一切,尽是虚无,非有实事。无湛然慧,无观空慧,无应用慧。当知此人,是为断见,虽似智慧,而乖其宗。善男子,若复有人,常运其心,从无观有而树意,言:即此世中,皆从无生,向本无此,而今有之,有何缘生,必因于无。是知无中,皆悉有有。以有有故,一切无无。当知此人,是为狭见。虽以智慧,而失其宗。善男子,若复有人,常运其心,从非有非无中观于有无而树意,言:即世众生,悉皆非有,亦复非无。所以尔者,若言有者,则终归无;若言无者,今见则有;若必尔者,则为不定。不定业故,不得出生。人天果报,当知六道,形有则有,形灭则无。若作此观,是谓成见,非谓智慧。如此三见,失智慧本。善男子,若复有人,观于三者,作如此心曰:“我观一切无,即是寂寞,不能生物。豁然不动,不能感应。善男子,譬如大山,善能兴云生雨,如此等从有出有,决定当知无无不出。又复观于即有形质。即此形质,是有象有;离此形质,无处名有。又复观于非有非无。善男子,譬如风声,声响遍彻。如此等例,风质非无,质不可得。若言实有,又非碍著。响亦如是。应知此例,非有非无。若有学人作此观者,亦皆失于智慧之本。
  善男子,复有人观于三相,作四种意,妙无妙有,粗无粗有。明此四意,自然能见非有非无。何谓妙无?即是道性。以何因缘,道性之理,自为妙无,以渊寂故,以应感故。若以住于渊寂之地,观于诸有,则见无相;若以住于感应之地,观于诸有,则见有相。善男子,若言道性,命为无有中有应感;若言道性,令为有者而实寂泊。以是当知道性之有,非世间有;道性之无,是谓妙无。何等因缘?观于妙有,即是应感。法身之端,岩茂发起,超绝三有。虽有其质,不同凡有。以是因缘,谓为妙有。善男子,以何因缘,观于粗无?粗无即无,无感无应,空处寂漠,豁然而已,谓为粗无。善男子,以何因缘,观于粗有?若粗有者,即是质碍。以碍著故,谓为粗有。善男子,若能善知,遍此四意,分别体相,当知此人已得知非有非无。以何因缘,而得知之?即寻道性义理得之。若有学人,习观三相,了此四意,则为入于智慧宝城,游智慧室,坐智慧床,餐智慧食,是得智慧机相之本。

  真相论

  曜明真人稽首问天尊曰:不审世间真相,为一相耶?天尊告言:曜明真士,今当问子,子之所见,为法见耶?曜明答曰:世间真相,有法见耶?有相见耶?天尊答曰:告言真相,世间本无差别,众生所见,未能通达。但观其相,未能见法,是故分别。世间真相,其相不同。今以慧眼,观世间相,即相是真。能了真相,名为见法。以是之故,不坏世间,而得真相。曜明又曰:不坏世间而得真相,未审世间,何以为相?而言不坏,即是真相。天尊曰:世间相者,即是无明,贪著爱见,瞋恚愚痴等诸烦恼,是世间相。若人能知,烦恼性空,本无贪爱,无明永静,无法可断。以是当知,不断烦恼,而得真相。无相无断,无得无明,无法,无断,无得,名断烦恼。无断,名得真相。以是当知,不断烦恼,而得真相。如向所说,是有二种:一者相见,二者法见。法见之人,言得真相;相见之人,言得烦恼。以是当知,法见之人,常得妙本,故得真相。相见之人,常观粗迹,故得烦恼。若人能知烦恼性空,未曾有法,从迹观本,名得法见。

  阴阳五行论

  阴潜阳内,阳伏阴中。阴得阳蒸,故能上升,阳得阴制,故能下降。阳蒸阴以息气,阴凝阳以澄精。日月升降,乾坤交泰,而万化成焉。阴阳自少至老,而分为五行。少阳成木,老阳成火。少阴成金,老阴成水。参而和之,而成夫妇。火性炎蒸,木性劲直,金性坚刚,水性润滋,土性和柔。故木以发之,火以化之,水以滋之,土以和之,金以劲之,故得品物成焉。五胜者,皆以生我为利,克彼为用。利用相乘,故有成败。经云:“五行相克,万物悉可全。”云动静者,终始之道,聚散者,化生之门也。阳其动乎?阴其处乎?动以生之,静以息之。淳阳不生,淳阴不成。阴阳更用,昼夜相资。昼日行阳,夜月行阴。阳养于阴,阴发于阳,而明生焉。阳和气者,发于春,王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九地之下反有阳,九天之上反有阴。故十一月卦辞云:《复》见其天地之心乎?阳在下也。阳伏地内,潜静之时,故见天心。其在人也,肾藏于阳,脑潜于阴。及其老也,和气不足,阴阳将散,则阳上升,阴下降。故脑热而肾冷。肾无阳气,则脚无力;脑无阴气,则眼目不明。故阴阳不交,万物不成。纯阳亢极,则日月无光,草木以之焦枯。纯阴滞畜,则霖雨淫渼,水淹以之漂荡。故阴阳相磨,天地相荡。震而为雷,击而为电,鼓而为风,结而为雹,蒸而为云雾,液而为雨露,凝而为霜雪。和气为民人,偏气为禽兽,杂气为草木,烦气为虫鱼。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总结三国演义最可受益的真理 下一篇《知青》——读灵魂的一次反思

大地视频

《心经》

看天下热点

图文朗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