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TOP

随州在历史上抒写多种精彩
来源:行中国看天下  作者:责编岳峰云 【 】  2013-07-23
      熟悉随州的人都知道,随州市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以“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而闻名海内外,有着大量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其实,随州不仅如此,古老的随州在中国历史上曾创造了五大奇迹。
 
  奇迹一:炎帝神农誉海外
  炎帝,传说是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又称“赤帝”、“烈山氏”。炎帝神农带领臣民们用智慧与勤劳,告别了蛮荒时代,开辟了中华民族的农耕生活,创造了一个和谐、安乐、幸福的“稷丰谷源”。史界主流学说认为炎帝即神农氏,炎帝生于烈山石室(今湖北随州厉山镇烈山)。
  全国多家城市争抢炎黄文化资源,目前就有湖南会同、陕西宝鸡、山东曲阜、河南新郑等地在与随州争抢炎帝文化资源。但随州是炎帝故里的地位不可撼动。据考证,从春秋初年以来的2000多年来,有140多种典籍记载炎帝神农氏诞生于烈山,即今随州曾都区厉山镇。当代郭沫若、周谷城、肖克、冯天瑜、张国光等数以百计的大师和专家对此都有论述。在首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举办期间,全国各地的60多位专家也相聚随州,举行炎帝神农高层论坛。与会代表认为,古烈山或厉山是炎帝诸世族或部落的一处重要活动区域,是古代农业发明和发展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更是联结江南、江北的枢纽地区。因此,随州炎帝神农文化,是整个炎帝神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古代历史文献的记载,还是现代田野考古的发掘,都证明随州是炎帝神农时代文化遗迹相对集中地区。古烈山或厉山就在今湖北省随州市内。
 
  奇迹二:神奇编钟惊世界
  一九七八年夏,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随州市城西北约一公里名叫擂鼓墩的地方,发掘了一座战国早期大型木椁墓--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礼器、乐器、兵器、金器、玉器、车马器、漆木竹器以及竹简等文物近一万五千余件。其中有许多造型奇特、工艺精湛的文物,是前所未见的珍品。在曾侯乙墓出土的古代乐器中,以规模巨大、保存最好的打击乐器--编钟最为壮观,这套编钟共六十五件,重2500多公斤,皆为青铜铸造,设计精巧,气势雄伟壮观。这套编钟在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至今音乐性能良好,能演奏古今各种乐曲。编钟的出土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举世瞩目,被誉为“世界奇观中独一无二的珍宝”,“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迹”,是“精神世界的圣山”,是中国古老优秀文明的象征,是我国文物考古、音乐史和冶铸史上的空前重大发现,是同埃及金字塔、西安兵马俑、万里长城和四川都江堰相媲美的古代文化、古代科学的代表作。随州不愧为“古乐之乡”。
  一九八一年夏,擂鼓墩二号墓又出土了一套编钟,有钟36件,皆可演奏古今中外乐曲,可与曾侯乙编钟媲美,同属空前罕见之珍品。
  其一,编钟是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目前出土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堪称“编钟王”。 在曾侯乙编钟上,刻有关于记事、标音、律名关系的错金铭文2828字,加上钟架笋梁(横梁)、编悬配件上的铭文、磬铭文、磬盒铭文总字数3775字,其内容是先秦乐律的重要资料。 64件编钟每件都能发出两个乐音,每钟双音并呈和谐的大小三度关系,其音阶相当于现代国际上通用的C大调。全套编钟音质纯正、音色优美、音域宽广,达五个多少8度(C2—D7),12个半音齐全、且有变化音,能旋宫转调,演奏各种采用和声、复调以及转调手法的乐曲。编钟的出土,使用权传统乐律学不得不重新估价,世界音乐史不得不重新改写。
  其二,编钟是古代铸造史上的顶峰。 墓中出土的4640余件青铜礼器、乐器、加上青铜质地兵器、车马器在内,重达10吨之巨,消耗的铜、金、锡、铅等金属约12吨。这些青铜器物造型之复杂,纹饰装璜之精美,都是世所罕见的。通过现代科学鉴定,在其制做工艺上,综合使用了浑铸、分铸、锡焊、铜焊、雕刻、镶嵌、铆接及溶模铸造技术。尤其是编钟铸造,为保证其乐钟的音响效果及综合性能,合金原料高纯铜及铝锡的科学配比以及钟壁厚度的科学设计,都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
  其三,编钟是中华文明所创造的辉煌“中国是钟的王国”。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钟,并有过“钟鸣鼎食”的灿烂文明。我国的铸钟史从原始到战国,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时期。据考,钟的前身是铃,从原始的瓷甬钟到早商的扁园形铜铃,至殷商的铙,西周中期三件一组的穆王编钟发展到八件一组,历经春秋时期的九件、十三件一组,继而发展到战国时期的大型编钟,凝聚着古老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结晶。堪与古埃及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巴比伦空中花园等世界奇迹相媲美。
 
  奇迹三:曾国青铜改历史
  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出土的青铜器上刻有大量铭文,填补了多项历史空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北京举行,包括叶家山墓地在内的6项考古发现被学者们认为“最有学术价值”,将改写历史教科书。
  叶家山墓地位于随州市经济开发区淅河镇蒋寨村八组,南距西花园及庙台子(新石器至商周时代)遗址不足千米。2011年2月18日至6月14日的发掘共发现65座墓葬和1座马坑,除因民房占压的2座大墓未发掘外,其余都已基本发掘完毕。墓葬绝大多数都有随葬品,出土陶器、铜器、瓷器、漆木器、玉石器等各类文物达739件套,其中青铜器多达325件。其器类主要有圆鼎、方鼎、簋(guǐ)、鬲(gé)、甗(yǎn)、觚(gū)、觯(zhì)、斝( jiǎ)、爵、卣(yǒu)、觥(gōng )、弓形器等。据器物形制特点,这批遗物的年代为西周早期。墓葬中的青铜器上有“曾侯”和“曾侯谏”铭文,说明墓地应是与西周早期的曾国和曾侯相关。这表明,西周早期有曾国,且已称侯,较曾侯乙早500余年。此次发掘对西周曾国研究是一个重大突破。
  叶家山墓地这类高等级贵族墓地的发现在近30年来湖北考古史上尚属首次,从墓地的规格和规模看,这在江汉地区乃至长江流域都是最为重要的一次考古发现。叶家山曾侯器群的面世,说明西周早期,曾鄂应是同时并存于随州的两个古国。从铜器出土范围看,西周早期曾国并不大,似应仅存于随州的漂水流域,但随着鄂被周消灭,姬姓曾国迅速地扩展至汉北及河南新野一带,成为替代鄂国的名符其实的汉东第一大国。同时,叶家山这批铜器具有重要的辅证作用,可以重新诠释昭王伐楚青铜器铭文中的“在曾”、“在曾、鄂师次”等系列铭文。
  由于叶家山墓地出土文物之精、文化内涵之深、学术价值之高,堪称继曾侯乙墓后又一重大考古发现,填补多项历史空白,2012年先后被评为“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奇迹四:杨坚因随定国名
  隋朝因湖北随州而命名,盖因随州曾是隋文帝杨坚封地。
  隋文帝杨坚家族与随州本无历史渊源。但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的军事贵族,被封为随国公。杨忠死后,杨坚承袭了随国公封号。北周武帝即位不久,19岁的杨坚又出任随州刺史。据史上记载,杨坚启程去随州赴任时,一向浑浊的黄河顿时变得清澈,当时的北齐人以为黄河变清是他们北齐国将要兴盛的征兆,遂改年号为河清,这为杨坚今后登基称帝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杨坚在随州期间韬光养晦,两年后便命招回京。
  周武帝和周宣帝相继去世后,8岁的周静帝继位,无力把持朝政,身边出现了权力真空。杨坚凭借军事贵族的家世和皇太后之父的外戚身分,以辅政为名,先后平定军事反抗,屠杀北周宗室五王,胁迫年幼的静帝下诏赠其曾祖杨烈、祖杨桢为随公,将杨坚进爵为王,以随等10郡为随国。公元581年,杨坚废除周静帝,因自己曾受封于随,便把“随”当国号,又忌恶“随”字带“辶”底,有忽走忽停不稳定的意思,他便丢弃了“辶”底,创造了“隋”字作为王朝之名,即隋朝。同年,随州改为“隋州”,宋初又复改为“随州”。
  很显然,杨坚虽然任过随州刺史,但隋朝的得名和随州刺史关系不大,而是来源于他的封爵随公(一说隋国公)。换言之,来源于他的封地(随是古国名,姬姓;战国末属楚,置随县。西魏大统元年即535年置随州。),与历史上大部分朝代的名称都来源于封地如出一辙如汉、魏、晋、唐等一样。
  今随州龙居山有隋文帝杨坚故居——智门寺,在城南三里(随州烈士陵园下)。该寺始建年代不详,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重建,规模宏大,原有七层宝塔一座,现寺庙建筑大部分已毁,遗址尚存。
  杨坚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疆域辽阔,并开创先进的选官制度,还大力发展文化经济,人口达700余万,当时政权稳固,社会安定,积蓄充盈,是人类历史上农耕文明的颠峰时期,史称“开皇之治”。
 
  奇迹五:民本思想之季梁
  季梁,又称季氏梁、季仕梁,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春秋初期随国大夫,我国南方第一位文化名人,开儒家学说先河的重要学者。
  季梁生于“中国哲学的结胎时代”,其思想见于他与随君关于民神关系的一段话。季梁曾对随君说:“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季梁的意思是:道,就是指要忠于百姓而取信于神灵。作为统治者,想到对人民有利,这就叫做忠,而百姓则是神的主人。因此,圣王必须先团结安抚好百姓,而后才可以致力于神灵。
  季梁的民本思想就集中反映在这段文字中,话语虽不长,可称得上字字珠玑。“民为神主”的思想,是季梁思想的精髓,透出民本思想的曙光。民本,即以民为邦之本,即把老百姓看作国家的基础。按照周人的传统,神是至高无上的,而王是秉承天命的天子,所以,在周人眼中的政治伦理是“神-君-民”。而季梁则主张“民-神-君”,他尽管没有明确提及“民本”二字。季梁的政治主张,在当时“崇上天、信鬼神、君权高于一切”的社会背景下,无疑是一种超越历史的进步,为后来“民本”思想的诞生,起到了先导作用。民本,是中国政治思想体系里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季梁比孔子早大约两个世纪,季梁学说是儒家学派的远脉。在中国思想史上,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史上,季梁可谓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宗师。楚威王前期名相子文的“庇民”思想,应是从季梁的思想脱胎而来的。此后楚国的明君贤臣,大致都能以“恤民”、“宽民”、“抚民”为要务。季梁的民本主义思想,闪耀出穿越时空的光芒。季梁作为中国民本思想第一人,可谓是实至名归。
  此外,季梁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辅助随君,励精图治,内修国政,外结睦邻,政绩显赫,影响深远,唐代大诗人李白称其为“神农之后,随之大贤”。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谨防有毒保鲜膜 下一篇欧盟各国要求美国就窃听事件作出..

大地视频

《心经》

看天下热点

图文朗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