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TOP

美国学者谈中国剩男剩女现象
来源:大地网  作者:责编岳峰云 【 】  2014-08-21
   马克院士很是谦逊,他把网购的小说《剩女》拿到我面前,让在扉页上写几个字。那一刻,我被吓住了。因为我看到这本书被他贴了密密麻麻的纸条,他说这是他读书的习惯,看到需要思考的地方,就做个记号。
      我不知道他都记了什么,又想了些什么,真担心他挑出几处经不起推敲的情节或细节或错别字,那我真糗大发了。
     几天之后,我收到了马克院士发来的一篇文章,他以专业人士视角,不仅谈了他对中国社会剩男剩女现象的最新理论,还对华人在美国生存发展提出许多建设性建议。不敢独享,特地放到博客里,与对此话题感兴趣的的博友们分享!
  

                      马克院士圈点小说《剩女》

                           剩女的由来 
   在这个社会,男的找另一半的传统概念是:我是A男,当然要找比我各方面都低点的B女。但问题是,现在B女变成A了,怎么选? 不管男女,再聪明,也得花时间学习;工作方面,想出色的话,怎么也得三五年才能崭露头角。那么女的,读书花你几年,工作再花你几年,想建立家庭时,年龄就大了。而男性不一样,同样也是这个打拚时间,但当他想找结婚对像时,怎样都能找到B女。如果男的按这个标准去找,A女就被剩下,通常A男却剩不下。我想,如果男的改变择偶观点,既然女的学历提高了,男的也应提高择偶标准,男的是博士,也找女博士;或男的是硕士,也可以找女博士,就不会有剩女情况出现。现在社会变化太快了,一是女的学历迅速提升,社会地位也提高了;另一方面,男的依然是从前的陈旧的择偶标准,男女搭配当然出现了问题。不过如果男女平衡的话,有剩女必有剩男,只是剩的A 女比剩的C男声音更响,觉得更委屈而已。
   我的剩女新论(动态理论):剩女是社会进步必然的,但也是暂时的结果。过去男生分A,B,C类,女生分B,C,D类。社会进步了,女生提升了,也成为A,B,C类。可男生对择偶的要求没跟上,仍然是A找B,B找C,C找D。前俩对没问题,但D女没了,所以C男和A女都剩下了。我强烈呼吁年轻男生提高一档自己的择侣要求, 有时我在想,我们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素质,对艺术和其它事物的欣赏水平。其结果是失去了大部分自己过去能欣赏的东西。得中有失,失时有得。剩女之事也是如此。 
“金鸡独立”--小时候我家有这样的桌子,好看却不经用
     作者笔下朔造了三位典型的剩女。一般说来,原型,作者所塑造的和读者所理解的,三者之间都有区别。作者所望造常常是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往往是几个原型的提炼和浓缩。而欣嫒这个人物仿佛是100%来自于生活。我敬佩作者的善于社会调查的精神,善于洞察人的内心细微,朴素的而富有时代感的语言文字。至于读者对书中三个女性的理解,则智者见智。因为读者总是将其文字与其经验相结合去勾画出各自理解的人物形象。这在统计学上叫Bayesian 方法。比如说,作者对欣媛的丈夫决定离婚的事作一简略的描写而更多地让读者自己去理解:“Enough is enough” 这可以解为他们对这事情以作了交流或几乎没交流 (原型是如何是另一事)。欣媛决不容“掺沙子”,她果断了结了第二桩婚姻。这没有错。但这事常常没这么简单。我希望的是等双方有充分交流后才做决定。世上几乎没有一件事有标准答案,就象桌子有四条腿一样在不同的位置支撑着这桌面。社会也是靠𣎴同的观点编织而成。要是大家观点都一样岂不成了“金鸡独立”-小时候我家有这样的桌子,好看却不经用。
   《剩女》极具真实性和现实性,因此引来这么多积极的争议,这正是体现了该书的价值所在。通过讨论、争议,我们得以进一步的相互了解,从而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观点。而这争论之后的不同观点仍然形成了社会对问题的一种五彩缤纷的光谱答案。遗憾的是,国内多数媒体在讨论有争议的社会问题时常误导听众,似乎什么问题都有一个标准答案,或者把它总结出来或者给人以印象-有正确答案,只是暂时没找到。可却不知道,“金鸡独立”之桌并不多见。正确的答案是: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
 包容应因人因事而易
     婚姻当事人双方得有包容。包容常被视为美德。但“包容”之事当然也是应因人因事而易。过去的中国人过于有包容,而现在的人多数却缺少包容。这其中有很多原因,可能由于没能真正了解对方但自已却以为了解,尤其是能力强主观也強的男人或女人,而“了解”不仅基于一起生活的时间长短。包容是出自对未来生活的希望,而过于包容常常是来自某种幻想或者是无奈、绝望。独立和包容,自尊和理解,我们所需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而这却是最难之处。 
第一代剩女与第一代移民一样生存艰难  
    如果我们选择了独立、自由,我们也许要作好“剩”之带来的一些烦恼--虽然我不反对偶而发泄一下:这不公的世道。做第一代剩女和做第一代移民一样艰难。而做第一代的剩女移民自然艰难倍增,故希望剩女们在增取平等和自身价值的同时暗自略调整整自己的心态到最佳点。争取应有的权益或不断地完善自己相结合。
   《剩女》使我开始了解剩女的社会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更理解她们。我自己就有两个女儿,不过她们还小。《剩女》书中,关于网络交友部分的描写,虽显得略为有点琐碎,但确实让我了解其卢山真面目,为我展开了一个丰富的网络交友世界。很惊讶。 
让已经成功的A女对爱情还是那么执著似乎是不可能的 
    欣媛的性格果敢,智慧。18年前我对一位黑人同事所做的事非常佩服。他通过一种途径找到麻州的美国参议员,最终竟然是肯尼迪为他,向移民局推荐的绿卡。而小说中的茹欣媛,为争取自己的权益,所做的更出色、更使人折服。
    要让生活的强者、有能力的人为爱情放弃事业,就像让李宁为爱情放弃体操事业一样艰难。但这不是说A女不能有爱情,而是相对B女C女机会少些,因为后者能为爱情、家庭放弃事业。而A女当认识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并做到了多数男人做不到的事情时,让她对爱情还是那么执著似乎是不可能的。
    作为中国人,我也认为在多数情况下,男的应该在经济上多担当些,因为这个社会也对男性优待些。但我完全不反对给A女机会,去找比她经济能力差的男生。
     有时候,我想最好的婚姻也许是瞎子和聋子结合:即公平又包容。男人钱多变坏,女人有钱不包容。钱这东西不可少,也不可多。当A女决定要结婚,事情简单些;只要在可得到的男人中选一个最合适的。当A女选择单身或结婚时,选择却是痛苦的,因为好的婚姻在你得到时,已经默默让失去很多。我是一个局外人,这看法很可能是偏面的。
                                               美国就业中的对女性歧视问题 
    通常来说,读书读到博士还未找到男朋友的,多半容貌上也困难些。漂亮女生,可能从高中就被人追,大学剩下的就不多了。(笑)在美国,关于找工作方面,女性的抱怨也挺多。女性从心理上,顾家多点。要照顾小孩,家务什么的。男的从心理上要放得开。不管。美国多数女人抱怨说,同样我们都有工作,赚钱不比男的少,为何回到家里,我要做饭,做家务,而他坐做在沙发上看电视?这是不平等的。
    关于找工作,许多美国公司(尤其是小公司)的老板岐视女性,认为招女性很麻烦,把她们招进来了,如果一年转正,她们马上就生孩子呀,影响工作。但他们嘴上不能说什么,避免招致歧视女性的帽子,但招工时,还是找借口拒绝女员工。当然美国也有相应的法律来减少这种歧视,但是作用有限。我们生物统计行业这个问题不明显,药厂需要的学位较高,也需要比较细心的员工,女的这方面比较擅长,做得也好,所以招得女性比例挺高的。经常比男的还多。但领导岗位还是男性占多数。能否找到工作不但与专业有关,更取决于个人的能力
 
       我身边学生物统计,生物,化学,计算机的人中,有少数取得了较出色的成绩,但生活都平平淡淡。而《剩女》小说里的人物,生活都很曲折,很有意思。可能这就是生活和文学的区别吧。生物专业现在是不吃香了。别的专业似乎都比生物好找工作。美国人学生物的目的,多数是为了学医。药厂为了省钱,把做生物、化学研究的这部分也都砍掉了不少或外包了,所以,现在生物市场都饱和了。在药厂的生物工作者,尤其是硕士生,他们(女性占多数)多半是做动物切片,这工作很辛苦,尤其是四十岁之后,眼睛不行了,实在吃不消。那时我在一家大制药厂做生物统计技术总监,他们中就有人来找我,说想转统计计算编程方面的工作,问怎么转呢?技术上比较容易行得通,统计分析的编程方面还是比较容易,但没经验要找第一个工作还是比较难的。他们想半天,转的人其实也不多。其实,能否找到工作不但与专业有关,更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如果某个行业的失业率是10%,那么你只要不是最差的10%找到工作是很有希望的。
    在美国人中,许多博士找工作也不容易,竞争很激烈。中国知识分子在这边,整体上说还不错。像我们这一代,都耽误了十年,文革不读书,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根本没学东西,总共九年时间,四五年都浪费。但跟我一样的这批人,在这边做得也蛮好的。当然也有做得艰难的。老布什年代,不好找工作。我刚来时,500个人去找一个助教的工作,竞争的美国人和中国人都有,我那时想都不敢想,因为连英语也讲不清楚。1996年经济才好起来。那时很多太太们,都读计算机专业。印度人的太太几乎都学计算机。大这边多数人都是双职工,要么夫妻俩都在药厂工作,要么一个在药厂,一个在计算机公司或财会等。对他们这批人来说,绿卡和工作都不是太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太忙,极其疲惫地奔波于工作和孩子之间。由于工作和家庭的压力都大,人和生活都有点不太正常,许多人或多或少都有点焦虑症(anxiety or depression)。但他们的家庭还比较稳定,这并不是说他们没有矛盾,而是在美国没有其他选择,要放在中国,就乱了。 
                        在美国,擅于表达自己很重要   
    在美国,各国的移民中,我们中国人的英语较弱。加之我们的文化较保守,不愿意,不善于,也不敢于表达自我。还有,美国历来对中国大陆有歧视,有敌对情绪。
   在美国,其它国家的人英语较好,嘴巴很会讲。以前中国人觉得心里很不平衡:怎么我做的东西,最后呱啦呱啦都成了他人的成绩?如果这个东西做错了,他们呱啦呱啦又把责任全部推到中国人身上。中国人想据理力争,可苦在英文不行。当你好不容易找到要讲得那句英文,可时机过了——话题已转。所以通常在工作中什么事都憋憋憋,最后,突然一下子爆发了,美国人听起来觉得莫名其妙。而美国人一有不满就向领导发牢骚,说好听点是据理力争。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嘛。后来的一批中国人,英文比较好了,也知道怎么表达自己了。再加上我们这批人中比较出色的那些人,开始互相帮助,传授怎么才能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或能见度(visibility)和影响力( influence skills)。我认为,在这方面更需要情商(social intelligence or people skills),而中国的女性比男性做得好。
    就我们生物统计这个行业来讲,中国人中,以前是台湾人做得比较好,现在新的一批人,绝大多数是从大陆过来的,他们不但思维敏捷,看问题深刻,也表达得较好,他们担任了中层,甚至高层领导岗位。就我自己来讲,我对自己的技术很有自信,在公司里算是比较善于表达的中国人,但这也有个过程:从抱怨,到真正认识speak out 的重要性,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胆怯心理,再到大量的积累经验(记得在最初我得到一位中国女同事的很大帮助和启发)。经过参加五十多个美国和国际的大型(50至2万人)会议组织和演讲,主题演讲,现在是信心有余而热心不足。作为会议主席和主题演讲人,听众有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统计学家,医生,各类科学家,政府官员管理医药的,有的是律师,对他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你都得作出好的回答。这事不但锻炼了自己也或多或少改变了一些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看法。所以,我想小说《剩女》(包括英文版)也是这样,它肯定会增进我们华人和国际友人的相互了解。
    中国这么兴旺,奥林匹克的影响再加上央视和电台英文节目的直播,宣传,慢慢地中国的整个国际形象改变了,提高了。以前觉得自己是中国人,东方人,心虚,可怜,现在你到餐馆,到街上,人家就喜欢跟你讲中文,说一句“你好!”,都觉得挺时髦的。作为在国外的中国人,我们的感觉大家可想而知。
    现在出来的这些年轻人,他们的思路很灵活也很实在,哪个专业好找工作就转哪个专业(当然也要适当考虑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他们方向性很明确,有效。我的三个刚毕业的博士生,小的二十八岁,大的三十多岁。他们在毕业前半年开始找工作,毕业前两三个月就有一两个工作录取(offer)通知了。他们还可以挑。年薪大约十万美金左右,而且女的比男的高。
    总之,我们在英语,自我表达的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而通过国内外中国人的共同努力,美国对中国大陆了解多了,歧视减少了。这也使我们感到欣慰(rewarding)和鼓励 (encouraging)。
                              科学家的情商高低关乎事业成功与否  
    有些高学历女性,智商高,情商低,所以在爱情或婚姻方面,就失去了成为幸运儿的机会。同样的,对于科学家来说,仅智商高而情商低,也成不了幸运儿。
    对于communication or speak out 的重要性,我是非常有感触的。改革开放后,第一代留美的中国人许多都成了技术扎实的科学家。但他们出色的技能却很少为美国社会所知。而且,他们所担任的职位也常常与他们的技能是不相匹配的。为什么?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科学家不善言辞(inarticulate)、更不善于用英语表达。这些人多数原来都是国内的高材生,大都有强大的智商却没有应有的情商。他们的思维速度与言语能力不匹配。因此,他们常常觉得委屈,因为明明是自己做的成绩,到后来却总是被自己的上司或同事拿去请功。那么,既然你说那些成绩都是你的,可是,当给他们表达机会时,又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同时也不知道怎么表现自己,因为太注重细节,不能问题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与上层决策人员交流。这些人,常常觉得怀才不遇,殊不知其问题所在。或知道不去提升自身,刻服短板,那不是真正了解问题的真谛。
最近这些年,情況虽然略有改善,但远不及其它国家的人。例如,我的一位印度朋友,他当时是世界最大制药厂的一位总监,他希望能跟着我做类似博士后一样的研究工作,于是便通过他的同事,向我表达了他的意愿。我们见面后,我欣然答应了他的合作愿望。我认为他在这个环节里,无论交流,还是沟通和表达技巧,都很成功。之后,我让他和我一起在非常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作邀请报告,一起发表研究论文,再加上他在管理工作上的出色表现,一年多后,他就跳过高级总监(Sr. Director)一级,而破格直接晋升为执行总监 (Executive director) 。我举这个例子的意思是,他的长处并不一定在技术方面,但他却能将其技能发挥到极致。为什么?他的情商甚至比智商还高,他更容易成功。我个人认为,由于语言表达和性格等方面的原因,中国人在美国只展现了50%的能力,而美国人、印度人等却展现了200%的能力。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反省和对自身的调整吗?
   而《剩女》中的欣媛为我们树立了榜样she can speak out loudly and intelligently. 许多在中国能说会道的到了美国都成了哑巴了。更准确的讲,美国强调 Influence skills, people skills, 和 team work。而说服(persuading)、谈判(negotiating) 和影响技能不等于就是英语好。
统计知识与剩女现象 
    让我来宣传一下统计知识,旨在“解决”剩男剩女问题。注明:只有智商无情商。这里是一分钟统计迷你课“选择的策略”,内容:在有生之年,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做出许多重要的选择,比如娶人为妻。可一次只有一个或几个人可供选择,且过期不侯。那么,我们应如何做出明智选择呢?
    假设你一生中可以有约一百名女性候选人。如果你随便在早期遇到的女性中挑选,那么选到最心爱那位的机会是百分之一。庆幸的是,统计上有个简单的方法使你有近百分之四十的机率挑选择到最好的。这就是:不选开始的三十七或百分之三十七个;在此之后,选择首次碰到的、比以前任何侯选人都更好的那一个(如果没有更好的,就选择最后一个)。这样,男生选择最好的的机会增加了,由百分之一增至百分之四十,哪还有A女可剩呢?此双赢之举也!此方法只可用在中国,因为在美国有很多剩男呀! 
也谈团队精神 
    华人在海外,大都有一个弱点,那就是个人能力很强,团队精神弱。但我看《剩女》时,很感欣慰。《剩女》中的三个女主人公在一起,她们合作的挺好,相互照顾,团结一致。我在想,如果三个高资历的男的在一起,恐怕要勾心斗角。 
    在美国很讲究团队精神,但团队精神也常常使得工作效率低因为常为了争取每个人的同意(buy in)而没完没了地开会,因此所有的时间都花在讨论上,沒时间做事了。大家也许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三位学生也想积极、有创建性地发挥了一下团队精神。于是,学生A 对B 说:你做前面一半的题目, 我做后面的题目,然后我们互抄一抄,这样我们都只做一半的题目就够了。A 又对C说:我做前面一半的题目, 你做后面的题目,这样我们都只做一半的题目就够了。A本想他这样什么作业都不用做了。猜想事情的结果是怎样的呢?
    A他沒想到他的两个朋友跟他想一样,他们互相也这样说的。结果他们谁也没做作业。这个例子说明一个有效的方法如果大家都用,就可能成了无效的方法。如果大家都和马云一样聪明、做同样的事情,就不可能大家都成功。富人只能是少数。这是永恒的真理,即使世界上所有的人比比尔·盖茨Bill Gates 和和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 聪明100倍,富人还是少数。 希望我们的年轻创业者能理解这一点而在面临失败时不至于过于失望。时尚地说:“享受过程”对多数人讲更现实。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心里真正降低自己的期望值(expectation)。 
关于美国先民对印第安人的文化侵略 
    我喜欢这本书真实,准确、全面地反应了中国人的心理,我相信美国人看了,也能从中了解到在美国的中国人的具体情况,中国人是怎样的,美国人是怎样的,写得很生动。在美国这么多年,也听过剩女的情况,可能有些偏面,但这本书却让我开始全面了解剩女们在这边的生活的难处,很值得一读。
    但作者是否考虑下,出英文版时,写到印第安人那部分时,是否会令少数美国人反感?他们不愿意让人提那段文化侵略历史。我的意思是,在小说一开始时就写令他们反感的印第安人,会影响他们继续读下去。有这种可能。
    但我也觉得小说结构很好。我考虑的是,对印第安人这块,是先写呢还是后写的关系。我承认作者写的是事实,是真相,但如果人家一句不听的话,你不是白写了吗?有位美国好友看我的一本科技书初稿时,建议我作适当的小小的修改,说不希望别人在看我的书时,一开始就在那个地方停留下来不再往下读。不知作者这里是否有这个问题。因为我一开始读就有点误会,怎么把印第安人这个敏感的问题提出来了?似乎偏离了剩女这主题。但越往后看就好看了。不过,在美国,许多专家在学术上也讨论美国人的这种文化侵略,认为是印第安人先来的,美国先民侵略了他们。所以许多的早期美国人很反感有人提这些,但现在对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开放的。不再那么固执。
看来作者已成熟考虑过对这个问题,我可能是多虑了。实际上再多看几页,看进去后,我就没有顾虑了。就慢慢清楚了,进入了主题。 
诚信(honest)不等于真实(truthful) 
   我也大致看了一下清华大学那个博士Leta Hong Fincher 写的关于剩女《Leftover Women》,的调查报告,那本书有点偏见在里面,说,中国一党控制的媒体,其目是加强对妇女打压(《Leftover Women》,第4页),在这个观点框框下去调查剩女情况,她的结论是中国妇女的权益不是增加而是大大地减少了。这种有意或下意识(本能)地更注重收集符合自己想要的结论的倾向在生物统计学上叫确认偏差(conformation bias)。对于科学研究,尤其社会科学来讲,仅有真实是不够的,必须全面,没有偏差。在英文里honest(诚信)和truthful (真实)这两个词是有着根本的区别。美国的律师只需要真实不需要诚信,所以辩护律师只片面地摆出对被告者有利的事实,哪怕这会误导陪审团。 事实上,剩女现象是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反映,因为剩的是A 女。同时,“剩”是由于男女作为两个社会团体没来得及改变旧的婚姻观(比如,男的喜欢女的漂亮,贤惠,会持家,而女的希望丈夫的学问和智慧都不比自己差。)去跟上妇女地位的提高。但我欣赏她到中国去,作社会调查, 写些有关妇女不平方面的东西。尤其作为一个美国女人。 
 
简介:
    马克,博士,美国艾玛格制药公司副总裁,波士顿大学生物统计教授、博导,美国统计学院士(ASA Fellow),生物统计杂志副总编,国际生物制药统计学会创始人之一,生物技术自适应设计委员会主席,加拿大国家科学研究基金评申专家委员,临床试验自适应设计方法专家,临床试验电脑模拟专家,已出版八本英文专著和发表许多学术论文。曾应邀在欧美各国作过50多个富有影响力的专题讲座和短训班。多次担任大型国际会议主席,曾受美国著名科学杂志《自然》等多次采访,多次应美国药物局邀请作学术报告,是美国生物统计学的领军人物之一。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全球最快光纤下载1GB电影只需0.2.. 下一篇简政放权 力推经体良性发展

大地视频

《心经》

看天下热点

图文朗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