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TOP

李叔同:明镜盖世 无双睿涌(二)
来源:大地网  作者:责编李尚锟 【 】  2011-12-23

 

58、李卓吾像赞
由儒入释,悟彻禅机。清源毓秀,万古崔巍。

59、题王梦惺居士文稿
文以载道,岂唯辞华。内蕴真实,卓然名家。居士孝母,腾誉乡里。文章艺术,是其余技。士应文艺以人传,不应人以文艺传。至哉斯言,居士有焉。
庚辰仲秋,晚睛老人。

60、永春郑翘松居士卧云楼诗存题偈
一言一字,莫非实相。周遍法界,光明无量。
似镜现像,若风画空。如斯妙喻,乃契诗宗。

 

弘一法师音乐作品选

【曲目】

1、《送别》
词:李叔同 曲:约翰·P·奥德威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飘蜀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

2、《三宝歌》
词:释太虚 曲:释弘一

人天长夜,宇宙淡暗,谁启以光明?三界火宅,众苦煎迫,谁济以安宁?
大悲大智大雄力,南无佛陀耶!昭朗万有,衽席群生,功德莫能名!
今乃知,唯此是,真正归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二谛总持,三学增上,恢恢法界身。净德既圆,染患斯寂,荡荡涅槃城。
众缘性空唯识现,南无达摩耶!理无不彰,蔽无不解,焕乎其大明!
今乃知,唯此是,真正归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依净律仪,成妙和合,灵山遗芳型。修行证果,弘法利世,延续佛灯明。
三乘圣贤何济济,南无僧伽耶!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住持正法城!
今乃知,唯此是,真正归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

3、《春游》
词曲:李叔同

春风吹面薄於纱,春人妆束淡於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4、《梦》
词:李叔同 曲:斯蒂芬·C·福斯特

哀游子茕茕其无依兮,在天之涯。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萝偃卧摇篮以啼笑兮,似婴儿时。母食我甘酪兴粉饵兮,父衣我以彩衣。月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
哀游子怆怆而自怜兮,吊形影悲。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梦挥泪出门辞父母兮,叹生别离。父语我眠食宜珍重兮,母语我以早归。日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 

5、《清凉》
词:释弘一 曲:俞绂堂

清凉月,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洁。今唱清凉歌,心地光明一笑呵!清凉风,凉风解愠暑气已无踪。今唱清凉歌,热恼消除万物和!清凉水,清水一渠涤荡诸污秽。今唱清凉歌,身心无垢乐如何!清凉!清凉!无上究竟真常!  

6、《花香》
词:释弘一 曲:徐希一

庭中百合花开,昼有香、香淡如,入夜来,香乃烈。鼻观是一,何以昼夜浓淡有殊别?白尽众喧动,纷纷俗务荣。目视色,耳听声,鼻观之力分于耳目丧其灵。心清闻妙香。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古训好参详。  

7、《世梦》
词:释弘一 曲:唐学咏

欲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人生自少而壮,自壮而老,自老而死,俄入胞胎,俄出胞胎,又入又出无穷已,生不知来,死不知去,蒙蒙然,冥冥然,千生万劫不自知,非真梦欤?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今贪名利,梯出航海岂必枕上尔!庄生梦蝴蝶,孔子梦周公,梦时固是梦,醒时何非梦?广大劫来,一时一刻皆梦中。破尽无明,大觉能仁,如是乃为梦醒汉!如是乃名无上尊!  

8、《归燕》
词曲:李叔同

几日东风过寒食,秋来花事已阑珊,疏林寂寂变燕飞,低徊软语语呢喃。呢喃呢喃。雕梁春去梦如烟,绿芜庭院罢歌弦,乌衣门巷捐秋扇。树杪斜阳淡欲眠,天涯芳草离亭晚。不如归去归故山。故山隐约苍漫漫。呢喃呢喃,不知归去归故山。

1. 引子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李叔同《送别》


2. 人之初

“风乍起,黄叶飘,日夕疏林”。
    清光绪六年(1880年)的农历九月二十,虔诚的佛教徒、68岁的老进士李筱楼,正在家中的佛堂焚香祈愿,他的第三个儿子即将出世。
    旧时有传闻说,“那一日,有喜鹊衔一根细长的松树枝,飞入了产房,随即,李叔同呱呱坠地……”离开母亲的身体,李叔同感受到的,是秋日的天津城那一丝微凉的空气;隐约听到,几步之遥的地方,有他的老父亲那低沉干枯的诵经声。
光绪九年(1883年),虚龄四岁的李叔同留下了这张照片,灵气中带着早熟的睿智。在李叔同垂髫之年,富有的李家乐善好施,父亲的大度,母亲的慈惠,赤贫者的悲辛,都被稍稍夸大的儿童视觉摄入了心的底层。5岁那年的秋天,父亲房中,几个僧人一遍又一遍地朗诵着《金刚经》。李叔同静静地聆听着,他曾偷偷地向屋中窥探,看到了老父亲那张弥留的脸,安详而宁静。父亲的去世,在一个5岁孩子的眼中,只不过是一场盛大的佛事,谈不上椎心泣血。年幼的李叔同只听得钟磬齐鸣,看着和尚们的一举一动,仿佛是他人生中所经历的一次戏剧活动。
    童年是遥远的梦境,后来的李叔同对此很少提及。6岁时开始的启蒙教育和兄长的严厉,与渴望自由玩耍的童趣是背道而驰的。他读了很多书,其早慧得到了众人的夸奖。但在15岁那一年,居然吟出了“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瓦上霜”的诗句,这预示着怎样的一种人生呢?那个少年的心境很难说清。
    人们更喜欢一些的,应该是他青年时期写的一首歌,那样的童年生活,才是温馨并值得留恋的。

……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
——李叔同《忆儿时》
 
3. 二十文章惊海内

    “城南小住,情适闲居赋”。
    这是李叔同离开天津,在上海度过的一段时光。“百日维新”如昙花一现,随后的乡试不第,再加上其就读的南洋公学发生罢课风潮,那几年间,前路茫茫,对于年轻的李叔同而言是缺少光亮的。
    于是,他决定做一个翩翩佳公子,开始了一段寄情声色的人生游戏。光绪十五年(1899)年,李叔同刚到上海时的留影,一幅典型的公子哥的样貌。他与歌女艺妓过从甚密,诗书唱和,还写下过“奔走天涯无一事,何如声色将情寄?休怒骂,且游戏”这样的诗句;李叔同还爱听戏,台上的锣鼓点儿一响,心中就热情洋溢,看到痴迷处,他自己粉墨登场了,一招一式中,感受着别样人生。
    他是有激情的,否则不会贪恋那一时的繁弦急管。而在城南草堂的日子,才是他真正青春洋溢的时刻。以切磋诗词文章为目的,李叔同与袁希濂等五人结为金兰,号称“天涯五友”,年岁相当,意气相投,那时间有赤裸的热情,有所谓的知己。对于有人能懂自己的心思,李叔同感到格外的难得,他沉浸在诗文唱和之中,潇洒无羁。李叔同自己说过:“从二十岁至二十六岁之间的五六年,是平生最幸福的时候……”这样的一种幸福应该怎样去定义呢?我们似乎给不出一个妥帖的答案。
    母亲在他26岁那年去世了,李叔同安顿好妻儿,东渡日本。他人生的一个高潮即将到来。

……恨年来絮飘萍泊,遮难回首。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怒吼……
——李叔同《金缕曲》

    在日本,春柳社的成立,《茶花女》的上演,中国第一本音乐杂志的问世,以及五六年间,对于西洋绘画的刻苦学习,李叔同在人生舞台上的一番纵情演绎,让人几乎目眩神迷。但一切走到极致时,也开始归于平静。
    1912年的杭州城,又是一个桂子飘香的秋天。回到国内的李叔同步入了浙江两级师范学校的讲堂,两年后,他遇见了此生最为得意的学生——丰子恺。
   “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进门去,先吃一惊: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以为先生还没有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推进门去的同学,吃惊更是不小。他们的唱声、喊声、笑声、骂声以门槛为界而忽然消灭……”这是学生丰子恺对李叔同的回忆。
    能够跟李叔同学艺术,是幸福的,“他不是只能教图画音乐,他是拿许多别的学问为背景而教他的图画音乐”。当时的这座学校里,下午四时以后,满校都是琴声,图画教室里不断的有人在那里练习石膏模型木炭画,光景宛如一所艺术专科学校。六年的教师生涯里,有着旷世才华的李叔同,得到了无数人的崇敬,他的一点一滴被记录下来。只是再详细的描述,也不足以使我们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那样一颗心灵又是怎样平复下来的呢?

屋老,一树梅花小。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爱清闲,爱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
——李叔同《玉连环》

4. 断食出家

    “一花一叶,孤芳自洁,昏波不染,成就慧业”。
    在李叔同的内心,还是有着苦闷的,不再年少轻狂,也不再纵酒放歌。西湖的空山灵雨,正在浸润着他的心灵。
    1916年,好友夏丏尊无意间将一篇有关断食的文章介绍给了李叔同,他竟然决心一试。那时间的李叔同,表面上尘世劳劳,内心早已生出了几分归隐之意。他选择了安静的虎跑寺,作为断食的地方。踏着青石板小径,听闻潺潺溪声,一派清清爽爽的宁静,还有悠长的淡泊。李叔同在这样的心境下,亲临寺院。每日都能看见有出家人从他的窗前轻轻地经过,那样与世无争的超凡气象不免让他羡慕,他向僧人借了佛经一看,一边断食,一边在寻找着另一种人生。
    李叔同后来的选择,让夏丏尊懊悔不已,他当年的无意之举竟然成了好友出家的一个契机。其实在学佛研佛的道路上,真正对李叔同产生过影响的应该是国学大师马一浮,虎跑断食后的两年间,二人心交神会,坚定了李叔同从佛的决心。在一个秋天里,他选了虎跑寺,皈依了佛门。
    从此,世上便不再有李叔同,有的只是一心向佛的弘一法师。
    出即是入,入即是出。在虎跑圆寂的道济和尚(济公活佛),以正宗佛家弟子的身份,却喝酒吃肉,专做一些打抱不平的俗事;而弘一法师则从一个锦衣玉食的富家公子,变成为着粗布衣衫、一日两餐,专修律宗的苦行僧。
    杭州的寺院众多,灵隐、玉泉,旧日也曾游过,只是而今身上的那一袭袈裟便如同戒刀,把他的一生切成了两世。也许那一刻,会有一些青春少年,就哼唱着他的《送别》,擦肩而过,但天之涯,海之角,行走其间的只是一个叫弘一的僧人了。曾有人记述了他与日籍妻子的一次会面,留给后人的是那样一幅画面:
“船开行了,弘一却不回头,但见一桨一桨荡向湖心,直到连人带船一齐埋没于湖云深处,只留下李夫人大哭而归。”烟雨迷蒙的湖上,隐约有人吟唱:
……
雕梁春去梦如烟,绿芜庭院罢歌弦。
乌衣门巷捐秋扇,树杪斜阳淡欲眠,
天涯芳草离亭晚,不如归去归故山,
故山隐约苍漫漫……
——李叔同《归燕》

5. 人间爱晚晴

    “花事匆匆,梦影迢迢,零落凭谁吊?”
    1920年,潜心研究律宗的弘一开始了他的云游生涯,从浙东到闽南,一双草鞋,扎扎实实地走过了10年。人世间有多少机缘巧合,少年意气的城南草堂,在多年之后,居然也成了一处念佛之地。而那些生命中的挚友,又在哪里呢?
    上虞白马湖的那一片山水,对于弘一大师而言,也许就是为了再续前缘吧。50岁时,他手执佛珠,推开了“爱晚山房”的木扉。近处就是经亨颐创办的春晖中学,每日里,还能听到学生们的朗朗书声和青春笑语。20年前曾共事过的许多朋友,又在白马湖畔重逢了,“晚晴山房”便是夏丏尊、丰子恺等人为弘一集资修建的。大师喜欢李义山的诗,尤其是那句“天意怜幽草,人间爱晚晴”,于是山坡上的这间屋子因此得名。
    不远处是夏丏尊的平屋,弘一大师在白马湖的日子里,起居饮食由夏家照料,每日只是些萝卜白菜,他也觉得那是难得的佳肴。修行是辛苦的,弘一过午不食,所以每每快临近中午,就听见夏家师母在厨房中催促,提醒送饭者别误了时间。常常也会有好奇的学生在屋边徘徊,看见了那个写《送别》的才子在白马湖放生,转过身来,已是一个面容和善安详的老僧。
    弘一大师在白马湖停留的时间并不长,几次造访,都是来去匆匆。田间小径,沿堤垂柳,挚友的眼中有藏不住的离情依依,大师却坦然自若,聚散的缘分总难操之在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在思绪呈现一片晦暗不明时,有谁能为我揭开黑暗且启示光明;在心灵遭受痛苦煎熬时,有谁能助我脱离且给予安宁?”
    1942年的秋天,抗战还未结束,“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弘一突然间苍老了许多,一身孑然的他也不免在回想往事……
    像是注定的一样,他生在秋天,也在秋天离去。63年的岁月,像是一场演出,落幕时只留下四个字:“悲欣交集”。
 


弘一大师的《晚晴集》
弘一大师 編著

1、若失本心,即当忏悔,忏悔之法,是为清凉。(金刚三昧经)

2、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3、我若多嗔及怨结者,十方现在诸佛世尊皆应见我,当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嗔恚及以怨结?此愚痴人,以嗔恨故,于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华严经修慈分)

4、迦叶白佛:我等从今,当于一切众生生世尊想。若生轻心,则为自伤。佛言:善哉快论。(首楞严三昧经依宝王论节文

5、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梵网经)

6、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7、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入丘冢,虚受诸辛苦。(大宝积经富楼那会)

8、是身如掣电,类乾闼婆城,云何于他人,数生于喜怒?(诸法集要经)

9、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佛遗教经)

10、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佛遗教经)

11、身语意业不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有部律周利槃陀伽尊者,三月不能诵得,即此伽陀也)

12、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有部律)

13、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着。(智者大师)

14、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智者大师)

15、凡夫学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诽。谛观少言说,人重德能成,远众近静处,端坐正思惟。但自观身行,口勿说他短,结舌少论量,默然心柔软。无知若聋盲,内智怀实宝,头陀乐闲静,对修离懈惰。(道宣律师)

16、处众处独,宜韬宜晦,若哑若聋,如痴如醉,埋光埋名,养智养慧,随动随静,忘内忘外。(翠严禅师)

17、我且问你,忽然临命终时,你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钻乱撞。苦哉苦哉。(黄檗襌师)

18、鼻有墨点,对镜恶墨,但揩于镜,其可得耶?好恶是非,对之前境,不了自心,但尤于境,其可得耶?洗分别之鼻墨,则一镜圆净矣。万境咸真矣。执石成宝矣。众生即佛矣。(飞锡法师)

19、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专炼心,常搜己过,那得工夫管他家屋里事?粉骨碎身,唯心莫动。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终日无人亦如此。旛盖簇拥香花供养亦如此。赞叹亦如此。毁谤亦如此。修行人常常心上无事,时时刻刻体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处。(盘山禅师)

20、元无我人,为谁贪嗔?(圭峰法师)

21、报缘虚幻,不可强为。浮世几何,随家丰俭。苦乐逆顺,道在其中。动静寒温,自愧自悔。(佛眼禅师)

22、学道人逐日但将检点他人底工夫,常自检点,道业无有不办,或喜或怒或静或闹,皆是检点时节。(大慧襌师)

23、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永明禅师)

24、千峰顶上一茅屋,老僧半间云半间,昨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归宗芝庵襌师)

25、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石屋襌师)

26、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云峰襌师)

27、琐琐含生营营来去者,等彼器中蚊蚋,纷纷狂闹耳。一化而生,再化而死,化海漂荡,竟何所之?梦中复梦,长夜冥冥,执虚为实,曾无觉日,不有出世之大觉大圣,其孰与而觉之欤?(仁潮禅师)

28、纵宿业深厚,不能顿断,当方便制抑,自劝自心。(妙禅师)

29、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莲池大师)

30、达宿缘之自致,了万境之如空,而成败利钝,兴味萧然矣。(莲池大师)

31、伊庵权禅师用功甚锐。至晚,必流涕曰:今日又只恁么空过,未知来日工夫如何?师在众,不与人交一言。(莲池大师)

32、畏寒时欲夏,苦热复思冬,妄想能消灭,安身处处同。草食胜空腹,茅堂过露居,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莲池大师)

33、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袁了凡)

34、只‘强顺人情,勉就世故。’八个字,误却你一生大事。道业未成,无常至速!急宜敛迹韬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误!(西方确指)

35、深潜不露,是名持戒,若浮于外,未久必败。有口若哑,有耳若聋,绝群离俗,其道乃崇。(西方确指)

36、种种恶逆境界,尽情看作真实受益之处。名利、声色、饮食、衣服、赞誉、供养种种顺情境界,尽情看作毒药毒箭(蕅益大师)

37、将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作一超方特达之观。(蕅益大师)

38、善友罕逢,恶缘偏盛,非咬钉嚼铁,刻骨镂心,何以自拔哉?(蕅益大师)

39、何不趁早放下幻梦尘劳,勤修戒定智慧?(蕅益大师)

40、勿贪世间文字诗词而碍正法!勿逐悭、贪、嫉妒、我慢,鄙覆习气,而自毁伤!(蕅益大师)

41、内不见有我,则我无能;外不见有人,则人无过;一味痴呆,深自惭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蕅益大师)

42、篱菊数茎随上下,无心整理任他黄,后先不与时花竞,自吐霜中一段香。(诵帚襌师)

43、从今以后,愿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作一斋公斋婆,向厨房灶下安隐过日,今生不敢复作度人妄想(彭二林)

44、幸赖善缘得闻法要,此千生万劫转凡成圣之时。尚复徘徊歧路,乍前乍却,则更历千生万劫,亦如是而止耳!况辗转沦陷,更有不可知者哉?(彭二林)

45、轮转生死中,无须臾少息,犹复熙熙如登春台,曾不知佛与菩萨为之痛心而惨目也。(彭二林)

46、汝信心颇深,但好张罗及好游、好结交,实为修行一大障,祈沉潜杜默,则其益无量。戒之!(印光大师)

47、汝是何等根机,而欲法法咸通耶?其急切纷扰,久则或致失心。(印光大师)

48、当主敬存诚,于二六时中,不使有一念虚浮怠忽之相,及与世人酬酢,唯以忠恕为怀,则一切时,一切处,恶念自无从而起。(印光大师)

49、直须将一个死字挂到额颅上。(印光大师)

50、若善男子、善女人,闻说净土法门,心生悲喜,身毛为竖如拔出者。当知此人,此过去宿命已作佛道来也。(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依迦才净土论引文)

51、汝今亦可自厌生死老病痛苦,恶露不浮,无可乐者!(无量寿经)

52、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观无量寿佛经)

53、才有病患,莫论轻重,便念无常,一心待死。(善导大师)

54、我未曾见闻,慈悲而行恼,互共相嗔恚,愿生阿弥陀。若人如恒河,恶口加刀杖,如是皆能忍,则生清净土。(诸法无行经)

55、生宏律范,死归安养,平生所得,唯二法门。(灵芝元照律师)

56、凡闻恶声,则念阿弥陀佛以消禳之,愿一切人不为恶行。凡见善事,则念阿弥陀佛以赞助之,愿一切人皆为善行。无事则默念阿弥陀佛,常在目前,便念念不忘。能如此者,其于净土决定往生。(王龙舒)

57、人生能有几时?电光眨眼便过!趁未老未病,抖身心,拨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时工夫,修一时净业;由他命终,我之盘缠预办,前程稳当了也。若不如此,后悔难追!(天如禅师)

58、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贼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脱苦轮。(天如襌师)

59、于此土声色诸境,作地狱想、苦海想、火宅想。诸宝物作苦具想。饮食衣服,如脓血铁皮想。(妙什襌师)

60、此界释迦已灭,弥勒未生,贤圣隐伏。众生奔波苦海,犹失父之儿,若不以极乐愿王为归,谁为救护?(妙什襌师)

61、闻教便行,奚待更劝?(妙什襌师)

62、惟名闻利养,甜爱软贼,及嗔心嗔火;虽有佛力,不能救焉!行者当深加精进,以攘却之!(妙什襌师)

63、又复当护人心,勿使夸嫌,动用自若;息世杂善,不贪名利,将过归己,捐弃伎能,惟求往生。(妙什禅师)

64、娑婆有一爱之不轻,则临终为此爱所牵;矧多爱乎?极乐有一念之不一,则临终为此念所转;矧多念乎?(幽溪法师)

65、若生恩爱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何当得生净土?远离此爱。若生嗔恚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何当往生净土?得离此嗔。若受苦时,当念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若受乐时,当念净土之乐,无央无待。凡历缘境,皆以此意而推广之,则一切时处,无非净土之助行也。(幽溪法师)

66、如何说得娑婆苦?苦事纷纷等猬毛!(西斋禅师)

67、当屏人独处,自办道业,以设像为师,经论为侣。(袁宏道)

68、五浊恶世,寒热苦恼,秽相熏炙,不容一刻居住。(袁宏道)

69、问:人不信净土,恐只是本来福薄?答:此言甚是!(莲池大师)

70、余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务,惟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今老矣!倘有问者,必以此答。(莲池大师)

71、当生大欢喜,切勿怀忧恼,万缘俱放下,但一心念佛。往生极乐国,上品莲花生,见佛悟无生,还来度一切。(莲池大师)

72、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弹指归安养,阎浮不可留。(蕅益大师)

73、归命大慈父,早出娑婆关。(蕅益大师)

74、世之最可珍重者,莫过精神;世之最可爱惜者,莫过光阴;一念净即佛界缘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动一念即十界种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可不爱惜乎?茍知精神之可珍重,则不浪用,则念念执持佛名。光阴不虚度,则刻刻薰修净业。(彻悟禅师)

75、悲哉众生!欲念未除,道根日坏。佛之视汝,将何以堪?(彭二林)

76、子等归向极乐,全须打得一副全铁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七情所锢;污泥中便有莲花出现也。(彭二林)

77、莲花种子,荣悴由人。时不相待,珍重!珍重!(彭二林)

78、上品见佛速,下品见佛迟,虽有迟速异,终无退转时。参禅病着相,念佛贵断疑,实实有净土,实实有莲池。(张守约)

79、念阿弥陀佛,正觉圆满之名;观极乐世界,清净庄严之相;如此滞着,只怕未能切实;果能切实,则世间种种幻化妄缘,自当远离。(悟开禅师)

80、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印光法师。以下悉同)

81、诚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诀。

82、业障重、贪嗔盛、体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愈。

83、佛固不见弃于罪人,当承玆行以往生耳。

84、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实实是乐,深信佛言,了无疑惑。

85、应发切实誓愿,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乐。其愿之切,当如堕厕坑之急求出离;又如系牢狱之切念家乡;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势力者提拔令出

86、业识未消,三昧未成,纵谈理性,终成画饼。

87、入理深谈,且缓数年!

88、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他法,又有何憾?

89、汝虽于净土法门,颇生信心;然犹有好高骛胜之念头,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妇自命.

90、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视净土若秽物,恐其污己者;临终多是手忙脚乱,呼爷叫娘。

91、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谓向外驰求,不知返照回光。

92、今见好心出家在家四众,多是好高骛远,不肯认真专修净业,总由宿世善根浅薄,今生未遇通人。

93、当今之时,其世道局势,有如安卧积薪之上,其下已发烈火,尚犹悠忽度日,不专志求救于一句佛号,其知见之浅近甚矣。

94、心跳恶梦,乃宿世恶业所现之兆。然现境虽有善恶,转变在乎自己,恶业现而专心念佛,则恶因缘为善因缘。

95、当恪守净宗列祖成规,持斋念佛,改恶修善,知因识果,植福培德,以企现生消除业障,临终正念往生,庶不虚此一生,及亲为如来弟子耳。

96、但当志心念佛,以消旧业,断不可起烦躁心,怨天尤人。

97、具缚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将日奔驰于声色名利之场而莫之能已。谁肯于得意烜赫之时,回首作未来沉溺之想乎?

98、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

99、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

100、末法众生,无论有善根无善根,皆当决定专修净土;善根有,固宜努力,无,尤当笃培。

101、汝须自知好歹,修行要各尽其分,潜修默契方可,急急改过摄心念佛。

 


弘一法师遗书寄其至友夏丐尊的辞世偈:“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予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太虚大师曾为赠偈: 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他门下的著名弟子有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
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曾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荣事。
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弘一法师格言: 
 1.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2.处逆境心需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3.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以穹隆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 
3.以切磋之谊取友则学问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
 4.居处必先精勤乃能闻暇,凡事务求停妥然后逍遥。
 5.只是心不放肆便无过差,只是心不怠忽便无逸志。 
 6.行欲徐而稳立欲定而恭,坐欲端而正声欲低而和。 
7.凡为外所胜者皆内不足,凡为邪所夺者皆正不足。
 8.意粗性燥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9.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
 10.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11.缓事宜急干敏则有功,急事宜缓办忙则多错。 
12.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13.自责之外无胜人之处,自强之外无上人之术。
  ●学问类   
○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茅鹿门云:“人生在世,多行救济事,则彼之感我,中怀颠倒,浸入肝脾。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   
○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擅一艺微长,便算读书种子?在我所求亦恕,不过子臣弟友,尽五伦本分,共成名教中人。(广州香山书院楹联)   
○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曰:小心。   
○凛闲居以体独,卜动念以知几,谨威仪以定命,敦大伦以凝道,备百行以考德,迁善改过以作圣。(刘忠介《人谱》六条)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夫。   
 ●存养类   
○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刘直斋云:“存心养性,须要耐烦耐苦,耐惊耐怕,方得纯熟。”   
○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敬守此心,则心定。敛抑其气,则气平。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得力。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刘念台云:“易喜易怒,轻言轻动,只是一种浮气用事,此病根最不小。”   
○吕新吾云:“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工夫只在个定火。”   
○陈榕门云:“定火工夫,不外以理制欲。理胜,则气自平矣。”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冲繁地,顽钝人,拂逆时,纷杂事,此中最好养火。若决烈愤激,不但无益,而事卒以偾,人卒以怨,我卒以无成,是谓至愚。耐得过时,便有无限受用处。   
○人性偏急则气盛,气盛则心粗,心粗则神昏,乖舛谬戾,可胜言哉?   
○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褊当矫之以宽,躁急当矫之以和缓,刚暴当矫之以温柔,浅露当矫之以沉潜,谿刻当矫之以浑厚。   
○尹和靖云:“莫大之祸,皆起于须臾之不能忍,不可不谨。”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持躬类   
○聪明睿知,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以谦。   
○富贵,怨之府也。才能,身之灾也。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渐也。   
○只是常有惧心,退一步做,见益而思损,持满而思溢,则免于祸。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倖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   
○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根做人。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2/2/2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书画大师黄宾虹画语集萃 下一篇张伯金:笔墨上的山泉、岁月、花..

大地视频

《心经》

看天下热点

图文朗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