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TOP

大儒俞樾贯穿经学 化朴为道
来源:行中国看天下  作者:责编曹娜娜 【 】  2013-04-02

人物简历:

 俞樾(1821-1907),清末学者。字荫甫,号曲园,光绪元年(1875年)后自号曲园老人。浙江省湖州府德清人。毕生致力于经学研究,卓有成就。俞樾一生著述宏富,撰有《群经评议》、《古书疑义举例》、《诸子评议》等。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德清俞氏家族是闻名国内外的一个文化世家。俞樾、俞陛云、俞平伯的学术与文学成就素来受人敬仰,他们对中国近现代的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俞氏家族崛起的关键人物俞樾,与孙诒让、章太炎并称清末三学者。众所周知,曾国藩弟子门生很多,他最为得意的是两人:一是做官做得最大的李鸿章,另一个就是学问做得最好的俞樾。作为清末的大学问家,俞樾的影响遍及海外,海内外学子纷纷负笈来学,著名的章太炎、吴昌硕、日本的井上陈政等均出自其门下。
    就俞氏家族而言,从俞樾的祖父开始逐渐孕育读书的气氛,到了俞樾这一代开始成就功名。而俞樾又特别关注对于子孙的教育,他这种望子成龙的心思全部化在孙子俞陛云身上了。功夫不负有心人,俞陛云以探花而名扬天下。而俞樾甚至在古稀之年又亲自教重孙俞平伯习字对对子。这样,一种自我期待和一般家庭所不具备的人文气质便在俞氏后人中得到潜移默化。
     俞樾被认为是近代中国主张废除中医的第一人,他提出“医可废,药不可尽废”的观点。他在治经之余,对中医药学也有所研究,且能处方治病。
     俞樾所撰诸书总名曰《春在堂全书》,对中国古典文献的研究和整理有着巨大的贡献。俞樾校沽《素问》,释岐黄之玄奥;校读《素问》所做的札记四十八条,乃俞氏用考据方法对《黄帝内经》所作的“探颐索隐”、“辨讹正误”,其中不乏精彩校语。
     俞樾育有二男二女。长子英年早卒,小女儿突然病逝,次子重病后残废。他的家人屡遭不幸、俞樾后来的体弱多病,使这位对中医药学非常有研究的大师,做出了让后人争论不休的事来。他写下的《废医论》,就是否定中医、废止中医的愤怒之书,完全表达了这个时期他对当世庸医充斥、找不到高明的医生感到十分地无奈和痛苦。但后来他又写了《医药说》,说明俞樾开始从“全盘废医”到“废医存药”的转变。他的废医言论并非坚决和一贯的,俞樾晚年亲服药物并施药他人的实际行动与效果,证明了他当初提出的废止中医中药的言论是一种因家人屡遭不幸而产生的冲动行为。
    俞樾从九岁开始作文,到八十岁搁笔,整整七十年,却得享八十六岁高寿。这与他一生注重养生之道有关。他推崇盂子的养生论,奉行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为养生之大旨。他认为,要养生,就必须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豁达的思想感情,摈弃世间名利虚荣。俞氏三十八岁任河南学政,因出科举试题犯了讳忌,被弹劾而罢官。从此他真正地做到了淡泊名利,远离官场,潜心著作。他自撰一联,表述自己修持浩然之气以潜心学术的决心:“读书养气十年足,扫地焚香一事无。”因为没有了官场应酬,所以真正做到了无官一身轻,可以快乐地从事自己喜欢的学问之道。
    由于他博览群书,俞氏的养生之道也有他自创的门路。首先,他认为要重视从精神情志来防治疾患。他曾抄得“读《易》有得方”指导养生:他认为多思伤心,多怒伤肝,多欲伤肾,多言伤肺,多食伤脾。试用其方,则五脏皆受其益。同时他也提出民、损、颐,这是易中三卦,说明了 “慎言语,节饮食”、“惩忿窒欲”等几个概念,目的是治心、治肝肾、治肺脾。俞樾从精神、心理、情志三方面论述养生,丰富了中医学的理论。
    在日常的养生方面,俞樾对梳头和洗脚情有独钟。他认为头和脚是人体顶天立地的上下两个极端,睡前既梳头又洗脚,可以增进健康,提高睡眠质量。为此他在《茶香室丛钞》中说:“周天岉言冬至夜子时,梳头一千二百,以赞阳出滞,使五脏之气终岁流通,谓之神仙洗头法。”
    在生活上,他也是非常简朴的。在春在堂里,有他手书楹联:“越山吴水随所适,布衣蔬食了余生。”又作诗曰:“世局变迁如傀儡,老怀清静喜浮图。布衣蔬食浮生了,随意勾留越与吴。”诗与楹联可以互读印证,这是俞樾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说的都是他生活恬淡、随遇而安的生活境界。他说:“余居家所服之服,无非布者,惟出而与人间周旋,则以其外衣。盖不敢以大布之衣,登人之堂,使人诧为怪物也。至蔬食,则数岁以来,已习以为常。一月中,不蔬食者不过一二日耳,即偶一食肉,亦不过一片。此外,如鸡鸭鱼虾之类,概不沾唇。”生活简朴、布衣蔬食,是俞氏高寿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他认为,书写汉字还是将书写与健身、养身合一的事。所以他坚持每天手写书法,八十六岁高龄时,还为江苏巡抚手书了张继《枫桥夜泊》诗碑。
    有关书写汉字是否健身、养身这个问题,还有待研究。但书法家多长寿是事实。有据可查的就有隋唐之际的虞世南,活了八十一岁。唐朝柳公权享年八十八岁。颜真卿被害去世时七十九岁。明朝文征明“书名雄天下”,九十岁去世。民国以来的书法家于右任、齐白石、黄宾虹、章士钊、郭绍虞均享寿九十以上。书法家活到百岁以上的如北京的刘墨佛、上海的苏局仙、沈迈士,其他活到九十岁以上的更多了。
    俞樾还是一个充满幻想的文人。在中国近代史上,俞樾还做了一件让后人称奇的事。据说俞樾在临终昏迷之际,突然苏醒,吟诗九章,然后辞世。这九首诗在抗战爆发前曾广为流传,显然是被大众当作预言了。我们知道,俞樾逝世于1907年,他实际上未能亲眼见到民国,更不必说后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了。但细品第二至第六首诗,是否是在描写共和之后民国内讧不已的战乱,以及世界大战的景象?特别是第二首,“三五纲常收拾起,一齐都做自由人”之类,由一个大儒说出来,能不让人惊呀?当然,俞樾有章太炎这样搞革命的学生,即使学生和老师立场不同也闹过矛盾,但相互之间总会有些影响的,因此俞樾知道这些当时最盛行的政治口号或者纲领,也并不奇怪。
    纵观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知识分子受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影响最深,在开始入世时,他们都踌躇满志,大有“达济天下”的宏愿。但由于种种原因,仕途受挫后,便感万事皆空,转向“清静无为”了。俞樾也是。
     俞樾是一个治学严谨的“朴学大师”。在他早期读书想做官,到官场失意后,他淡泊名利潜心学问的人生规迹中可以看出,这也算是一个俳徊于官与隐之间的人,种种迹象可以说明,他没有全身而隐。譬如,他大骂章太炎反清是“不忠不孝,非人类也”之类的话,说明他还没有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全隐境界。说明他内心还存有对官场的幻想,这种归隐也是无奈的,他的静脉里仍然流淌着出世的血液。
 
附:俞樾的临终预言诗
  
   
  历代成败与兴衰,
  祸有根苗福有基;
  不过循环一甲子,
  酿成大地遍疮痍。
  
  无端横议起平民,
  从此人间事事新;
  三五纲常收拾起,
  一齐都做自由人。
  
  才说平权便自由,
  谁知世界起戈矛;
  弱者之肉强者食,
  膏血成河满地流。
  
  英雄竟逞各图强,
  各自分封各自防;
  道路不通商贾绝,
  纷纷海客整归装。
  
  大邦齐楚小邾滕,
  百里提封处处增;
  郡县穷时封建起,
  始皇废了又重兴。
  
  几家玉帛几家戎,
  又见春秋战国风;
  叹息当时无管仲,
  茫茫劫运几时终?
  
  蜗触蛮争年复年,
  天心仁爱亦垂怜;
  六龙一出乾坤定,
  八百诸侯拜殿前。
  
  人间从此又华胥,
  偃武修文乐有余;
  壁水圜桥观废礼,
  山岩屋壁访遗书。
  
  天地原来张弛弓,
  略将数语语儿童;
  悠悠二百余年事,
  都付衰翁一梦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夏荷生:默契自然抒丹青大境铸至.. 下一篇精通音乐和各种现代主义绘画风格..

大地视频

《心经》

看天下热点

图文朗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