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TOP

[思想研究]何新:论唯物与唯心的融通(一)
来源:行中国看天下-专栏  作者:何新 【 】  2011-12-22

极具争议的左派知识分子何新


人物简介:

    何新,中国著名学者、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国际知名政论家、战略问题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东方美术交流协会理事;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经济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何先生1979年任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教师。1980年以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现任职于全国政协,从事研究工作。已出版专著、译著50余种,60多卷册。他涉研领域宽广、学境立意高远、观点坦豁新锐、见解独到达观。在中国知识分子当中,最具争议及传奇性的人物非何新莫属。他在理论上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其中最有影响的一次是1990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他的长文《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问题》。他的许多文论曾送到最高领导层,受到广泛注意。

【核心提示】现实本身永无错误,错误的只有人关于现实的观念。若想改变现实,就必须首先恰当地认知现实——知道现实何以成其为现状的必然“机制”——因果关系。

  人只有运用现实本身具有的手段才能改变现实。在这一点上,任何高妙的理念、理想、观念及意识形态都毫无价值也毫无用处。——何新经典语录


论唯物与唯心的融通

 

    从高中开始,我们就不断被教导: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相互矛盾的,尖锐对立的,唯物主义唯一正确,唯心主义绝对错误。笔者认为,唯物也好,唯心也好,都是瞎子摸象,都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所以既正确,又不正确。本文将试图作出初步努力,说明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是可以融汇贯通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只有人才有意识;人的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没有物质世界,就不可能有人的意识,因此,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上述论断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什么是人?什么是意识?生命形式除了人以外还有哪些形式?只有人才有意识吗?人只对物质有反映吗?对时间、空间呢?等等。另外,唯物主义教科书认为,意识、精神、思维是等价的。我们曾经假设,物质和意识是生命的两个维度。这里的意识等同于精神、思维、心灵。也就是说,人作为生命的一种形式拥有心灵,心灵反映物质世界,产生意识。心灵和意识不可分割。好像一面镜子,里面有影像,心灵就像是镜子,意识就像是影像,镜子和影像不可分割,心灵和意识也不可分割。或者,心灵像平静的大海,风一吹,海面产生很多波浪,海水都处于运动之中。海水就是心灵,风就是物质,波浪就是意识。正所谓无风三尺浪,没有绝对平静的海水,也没有不产生意识的心灵。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离不开物质世界,这是对的,但它忽略了人的心灵的存在,也没有讨论心灵和意识之间的关系,这是它的问题所在。

 

    本文认为:Proposition 1: 心灵和意识是一个整体;Proposition 2: 意识是心灵对物质世界的反映;Proposition 3: 身与心构成生命的两个维度,不可分割。

 

    要讨论物质和意识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清楚这个问题意味着什么。辩证唯物主义讨论的是:人的意识和物质世界之间的关系,这个物质不仅包括了人的身体,还包括了身体外部的物质。本文要讨论的是:人的身与心之间什么关系。一个相关问题是,身与外在世界之间什么关系。我们曾经假设,宇宙是一个整体。这就意味着宇宙的任何局部都不是独立的,因此,我们作为一个个“独立”的生命,在什么意义上是独立的?每个生命与外在世界之间什么关系?要回答心物之间的关系,我们通常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提问的方式有没有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本身没有意义,那就没有了回答的必要。心、物之间究竟什么关系,通常的问法有几种: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是物质第一性?还是意识第一性?谁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

 

    这三种提问方式有问题吗?第一个问题: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这个问题里面有一个关键词我们常常忽略,那就是“决定”。如果对“决定”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继续讨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就很困难。我们有必要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说A决定B的时候,究竟意味着什么?A决定B,意味着没有A就没有B,还是先有A再有B?或者,更广义地说,A、B可能存在怎样的关系?

 

    第二个问题:是物质第一性?还是意识第一性?提出了第一,就意味着第二。那么,当我们说A第一B第二的时候,究竟意味着什么?比如说,我和某甲赛跑,某甲第一,我第二。这意味着,在相同的时间里,某甲跑的距离比我长;或者说,相同的距离,某甲比我用的时间少。我们进行比较的时候,要么比时间,要么比空间距离。也就是说我们使用了相同的量纲。比如一只苹果和一块石头,要么比硬度,谁第一谁第二;要么比重量,谁第一谁第二。我们不能说,一只苹果的硬度和一块石头的重量相比谁第一谁第二。也就是说,当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物质和意识究竟谁第一谁第二的时候,除非我们能够证明物质和意识具有“相同的量纲”,否则就不可比较。但是,如果物质和意识具有相同的量纲,它们就成了一个东西,也就失去了比较的必要。

 

    第三个问题: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这里又冒出了两个新词:世界、本原。如果说,可以把世界定义成世间万物一切的一切的话,那么本原意味着什么呢?当我们说A是B的本原的时候,A、B之间是什么关系?

 

    假定A和B既不是时间,也不是空间;Δs代表A、B之间的空间距离, Δt代表A、B之间的时间距离;Δs≧0,Δt≧0。那么,A,B两者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存在着四种组合可能性:(1)Δs=0, Δt=0;(2)Δs>0, Δt=0;(3)Δs=0, Δt>0;(4)Δs>0, Δt>0。这意味着什么呢?第一种情况,A、B之间既不存在空间距离,也不存在时间距离。比如石墨的硬度、色彩与温度三者之间,既不存在时间距离也不存在空间距离。当然,这三个物理量之间存在着描述的空间尺度问题。第二种情况,有空间距离,没有时间距离,比如石墨里面的任意两个碳原子之间有空间距离但没有时间距离。第三种情况,有时间距离但没有空间距离,也就是A在某一时刻占据了B曾经占据过的空间。第四种情况,既有时间距离又有空间距离,A与B在不同时刻占据了不同的空间。

 

    对于一个大活人而言,他的身与心之间究竟什么关系?这里用身、心替代了物质和意识,这一替代有没有使一个问题变成了两个问题?也就是说,身与心的关系问题,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两个问题有没有同一性?或者说,当初提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其背景是什么?有待考证。

 

    一般说来,我们会认为,我们的身与心之间既不存在时间距离,也不存在空间。在我们身体的每一部分,既有物质的属性,也有意识的属性,物质和意识作为生命的两个不同维度,在任意时刻,都在同一空间存在,凡是有身存在的地方就有心的存在,凡是有心存在的地方就有身的存在。身与心之间,即没有时间的先后关系,也没有空间的先后关系。如果说A决定B意味着A在时间上先于B的话,那么,物质和意识之间,物质既不决定意识,意识也不决定物质。如果说,A和B之间的“决定”关系没有时间的先后,而只是说没有A就没有B的话,只要A和B之间没有空间距离,那么,没有A就不会有B,同样,没有B也不会有A,我们既可以说A决定B,也可以说B决定A。既然物质和意识之间没有空间距离也没有时间距离,那么,可以说物质决定意识,也可以说意识决定物质,这两种说法是等价的。

 

    荣格认为,身体特质不仅是指肉体上的;精神特质也不仅指心理上的。自然对此差别一无所知。斯宾诺莎认为,心物是一体的,精神不是物质,物质也不是精神,大脑活动不是思维的原因和结果,也不是独立、平行的过程。因为它们并不是两种过程,也不是两种实体,它们是同一个过程,从内部看是思维,从外部看则是运动;它们是同一个实体,从内部看是精神,从外部看是物质,但是在现实中,它们总是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精神和物质并不相互作用,因为两者是同一的(转引自Will Durant《哲学的故事》,中国妇女出版社,123页)。

 

    有人认为,意识是人脑的产物,仅仅限于大脑和大脑被包容于其中的头盖骨。但是,Ervin Laszlo在《微漪之塘》(Whispering Pond)中提出,心灵既具有个体维度,又具有集体维度,既具有意识要素,又具有潜意识要素;心灵并不只限于大脑和大脑被包容于其中的头盖骨,心灵沉没在整个身体中,并渗透到超出身体之外的周围世界。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心灵充满整个宇宙空间。如果该假说成立,同时身与心之间不存在空间距离,那么,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推论: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都充满整个宇宙。这可以有两个理解:

 

    第一,每个生命在物质层面都与物质世界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一个人的环境,其实也是人的身体的一部分,乃至整个世界,就是一个人的最广义上的身体。比如,我们每个人的引力场都充满了整个宇宙,我们每个人都在影响着整个宇宙。有人说,每个人的引力在无限远处无穷小。这不错,但这是否意味着其作用也是无限小呢?不一定。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告诉我们:北京的蝴蝶一扇翅膀,弄不好就会引发纽约的一场大风暴。宋玉《风赋》所谓“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看起来小的东西起的作用引发的后果却未必小。另外,我与任一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比如我与太阳之间的引力,谁能说得清楚,这个引力究竟是我的还是太阳的呢?我和任何一个物体之间的引力,都既是我的也是对方的,我与整个宇宙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就是说,我的身体是我的,我的环境也是我的,广义上来说,作为外部最大环境的整个世界都是我身体的一部分,整个世界都是我。但是,任何人都可以这么说,我们彼此之间究竟在什么意义上是独立的呢?我们摊开手掌,每只手有五个指头,它们都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个体,手掌对它们说:你们的确有独立的成分,但是你们都从属于我这个更大的整体;我们的左右和右手都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对他们说:你们都从属于我这个人更大的整体。同样,我们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个人,但却是作为更大整体的宇宙的一部分。

 

    第二,认为一个人的身体遍布于整个宇宙的说法,还可以理解为身体的每个部分都占据整个宇宙,这和量子力学倒有相通之处。量子力学认为,一个东西的存在是几率的存在,它以不同的几率存在于宇宙的任何一个角落,占据宇宙的任意空间。我们的耳朵、眼睛、手和脚等等,每个部分都充满整个宇宙。我们看到的是有形的部分,看不到的是无形的部分。这就意味着,宇宙中的每个空间点都是宇宙中一切物质的叠加?或者说,每一个物质也就是整个宇宙自然关系总和的反映?因此宇宙全息论就有了存在的依据?

 

    在这个意义上讲,认为两个人之间,或者人与太阳月亮星星之间,或者水分子的氢离子与氧离子之间存在空间距离,这个说法是不恰切的。按照量子力学的说法,如果每个东西都占据整个宇宙,那么任意两个东西之间就不存在空间距离,它们在宇宙空间的任意一点相互重叠。或者说,空间的任意一点都包含了宇宙中所有生命的物质和意识属性,因此是宇宙全息的。说A和B之间存在空间距离的合理性仅仅体现在,两个物体出现概率最大的两点之间的距离。不过,这里是否偷换了概念?A以不同概率存在于整个宇宙似乎被理解成了以不同密度存在于整个宇宙?这两种说法一样吗?

 

    需要提及的是,唯心的心究竟是什么心?在我们的讨论中把它理解成了心灵。所谓唯心主义就是认为意识决定物质。这个说法和哲学上的唯心主义是两码事。所谓“唯心主义”(idealism),应当译为“理性主义”,认为宇宙的本体存在是理性的存在。这种理性,就是体现在自然现象之后的秩序、法则、组织。这种理性不是被人的思维所主观设定的……人的生命的秘密、灵魂的秘密、意识的秘密,以至道德、法律、正义的秘密,都已在宇宙的基本存在结构中先验地存在(何新,《我的哲学与宗教观》)。也就是说,唯心主义的“心”并不是和物质相对应的意识,而是对物质、意识、时间、空间、生命、时空背后的本质的抽象。因此,真正的唯心主义实际上是本体论的另外一种说法。有人认为所谓唯心主义,就是认为自己想干嘛就能干嘛,这种说法已经偏离哲学很远了。

 

    如果作为一个生命的人,身与心是不可分割的,那么人在死亡前后发生了什么?死亡前,身心是一体的,死了之后,不就成了纯粹物质的存在了吗?这个问题容后再论。还有,心与物究竟是什么?本来,应该给这两个概念先定义下,不过如果真的能给出清晰的定义,哲学问题就解决了。正因为说不清,所以才要说;既然说不清,就不说,呵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陈玉佩:创造与自然之旅邂逅的奇珍 下一篇民歌天后宋祖英三点养生秘笈的分享

大地视频

《心经》

看天下热点

图文朗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