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TOP

[观点]人生需不断提炼激情(一)
来源:专栏  作者:万峰 【 】  2011-10-20

    一位企业家说过,做任何事情,激情都是最重要的,激情是什么、既然它那么重要,那么如何培养激情或者唤起激情,这或许就是幸福的源泉。每每当我们观察到学生对学习一脸的无奈,即便老师们一再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以及知识里面蕴涵的美感,可学生还是体会不到,反倒显得无动于衷的时候,每每当学生问起我们学这些有什么用的时候,便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到底如何唤起学生的学习的热情或激情。其实,我们应该承认,现在的学生还是比较聪明的,那么老师该如何引导呢?课程该如何设置?学习什么?怎么学习?有人说,我们的教育从基础上就存在问题,不好解决,可是不好解决也得解决呀,多学习、多思考、多比较,或许会有些补救的办法。

    伯特兰.罗素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为:“我一生始终为一下三种激情所支配:对真理的不可遏止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同情,对爱情不可遏止的追求”,以及他的名言:“一个幸福的人,以客观的态度安身立命,他具有坦荡宽容的情爱和丰富广泛的兴趣,凭借这些情爱和兴趣,使他成为别人情爱和兴趣的对象,他便获得了幸福”,一个有血、有肉、有自我、有个性、有特点的人生,作为一个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他的思维确实值得思考。

     我们确实需要反思,作为我们的家庭环境、作为我们的学校教育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它们到底能够激发和培养、熏陶学生什么样的激情?我们的这些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激情起到什么样的作用,首先可以肯定,激情一定是发自内心、自我、思想深处,心灵的感受、体验,要有体验的环境,而这又必须我们的环境有尊重人性、人格、个性的相对保护与自由的氛围,激情的激发,不是纯粹理性能够解决得了的。而在我们的环境里,过度的理性在起作用,小时侯、父母、老师们经常会用一句教育孩子的比喻:“为了让小树长得直溜,就要时时矫正修剪”,于是,不听话的孩子就要受到更多的处罚,可是,人毕竟不同于动物,更不是植物,当你时时进行修剪到一点个性都没有了,发展创造思维的空间自然就很有限了。我们的课程设置都非常的理性,“有用”的开得过度,“没用”的尽可能不开,而且,有用、没用的标准就是实用的标准,而更可怕的是,因为理性更多地意味着程序化,完全由理性支配就将更可能导致形式化,尤其是在功利主义的框架下更始如此,而在功利主义驱使的过度的形式化,就将失去对更多的内容的挖掘,尤其是对人性潜力的挖掘。而如果环境比较优越,生活水平比较高,文化氛围比较好,则尽管在严格的理性规范,也会少一些逆反心理情绪,但如果只是严格的理性规范约束、又很功利,那就会极度造成心灵的空间极度地被压缩,就失去了自我,自然造成心灵的极度压抑。看看我们如今的孩子,心理不健康的例子很多,尽管具体情况各异,但功利加理性造成的心理疲劳应该是主要的原因。

     物极必反,法国作家阿尔弗莱·德·缪塞:“人的理性摧毁了一切妄念,但理性却因此披上了丧服,以使我们去安慰她”,而伊曼努尔.康德的语言也同样让我们深思:“许多人滋生出一定程度的对说理论道的厌恶,及对理性的仇恨,因为他们发现自己从中得到的与其说是至乐,不如说是厌倦。于是,最后他们便倾向于羡慕而不是蔑视那些匮乏理性的凡夫俗子”谬塞和康德的提醒对我们来说真是恰倒好处。思想的偏颇、做法的偏颇,结果会是怎样?反思一下,我们给我们的孩子留有多大的空间?为什么?而且,我们的大多家庭还不富裕,家庭、社会的文化环境对孩子的正面熏陶作用有限,反倒是更加功利,可想象这样的环境,孩子的压力应该有多大,使得幼小的心灵早早就植入竞争的意识,从而过早地失去了自我成长的机会,于是,滋生了许多逆反心理,可是,在这种比较恶劣的环境下,逆反的心灵不会得到营养、而造就个人的性格,反倒是心灵更加的扭曲,于是便难以承受。

     其实,逆反的心境谁都有过,而且,越有个性的人,逆反心理产生的机会就会越大,环境如果能够容忍,甚至适当给予正面引导,就可能造就个性鲜明的不凡之才,想想查尔斯.达尔文, 让.保罗.萨特,安徒生等等的个性都是如何培养的,一定会很有意义。

    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本以为通过教师的辛勤、教书育人,以心比心,努力进行教法的研究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有一定的唤起作用,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是,越来越发现收效不大。有人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句话也是对的,尤其是现实的环境下,因为,这个系统本身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其中的教师也必然或多或少地营养不良,教师的营养不良怎么回补?我们拿什么奉献给学生、拿什么培养学生?事实上,在我们功利的只把数理化作为了主要课程,注重考试、注重狭小范围的竞争而一再加强的时候,就注定了现在的结果,有意思的是,在实用上、功利上的理性,实际上恰恰是对人生成长的非理性,于是,我们本以为理性地处理实际上却是无知、无视人性的本质、蔑视教育的功能、规律和原则,结果也只能这样。这本身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注重理性、秩序、程序化,可是,按着复杂性科学研究,系统过于秩序化、程序化,它的演化就更加接近平衡态,就没有太多复杂的内容,可是无论是宇宙、自然、人类、生命的奥秘实在太多,我们能这么武断就认为这就是美好的前途,而扼杀了诸多创造性?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高中学习的六个法宝 下一篇[观点]身价与人格对于社会的进步..

大地视频

《心经》

看天下热点

图文朗解